分类目录归档:未分类

网民小额捐款无处可捐 网络爱心基金可能违法

网民小额捐款无处可捐 网络爱心基金可能违法
2007/05/09 中国青年报
  
  最近,南通某物业公司工作人员曹嘉的银行账户里经常“多出”二三十元,有时甚至高达百元。“这个账户里的钱,与‘南通人家文化传媒公司’的部分盈利一起,都要悉数交给南通市慈善会,我本人无权动用。”曹嘉告诉笔者,这张会“生钱”的银行卡自其第一天“生钱”开始,就转交给了南通市慈善会。

  2007年3月5日,在为网友“援丫丫”身患白血病的母亲组织了一场“大年初四街头募捐”活动之后,西祠胡同网站南通人家论坛版主曹嘉决定将自己的银行账号公布在论坛上,持续地从互联网上为需要帮助的人们募集善款——这便是“南通人家爱心基金”的雏形。

  曹嘉说:“最初连章程都没有,只是想搞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爱心基金,可以让所有捐款者通过上论坛查看就能知道自己的钱去了哪个地方、给别人带去了什么。”然而,3月5日号召捐款的帖子并没能让一些网友慷慨解囊,相反,对南通人家论坛擅自募集资金的质疑倒是不少。

  一方面,网络社团缺乏监督管理,公信力不高,募款困难;另一方面,基金会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设立并向公众募集资金的,“弄得不好就是违法”。据了解,诸如“南通人家爱心基金”这样游离在法律、监管边缘的网络爱心基金还有很多,在行善和守法之间,他们正面临着艰难地抉择。

  小额捐款“走投无路” 网络社团投石问路

  3月22日,南通人家论坛上发布了一则“拟成立南通爱心人家文化有限公司”的招聘启事:“所有员工均为兼职工作,公司将提出相应比例的利润转入南通人家爱心基金。”

  曹嘉曾经多次尝试到民政部注册“南通人家爱心俱乐部”,成为法律上承认的社团,以便公开募集爱心基金,但是都没有成功。

  民政部对于成立社会团体的条件有明确的规定:1,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个人会员和单位会员混合组成的,会员数不少于50个。2,有规范的名称、章程和相应的组织机构。3,有固定的住所。4,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5,有规定最低限额的注册资金。6,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这些条件,“南通人家爱心俱乐部”几乎没有一条符合。

  因此,曹嘉和网友们想出了成立以广告平面设计印刷制作、活动庆典、营销策划、品牌宣传为经营业务的公司。这样,一方面可以触动核心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法人组织,公司可以向其员工募捐而不受法律限制。

  而此时,一直得不到“正名”的“南通人家爱心基金”也找到了一个公信力颇佳的“挂靠单位”——南通市慈善会。“南通人家爱心基金”的资金来自两个方面:南通人家网友直接捐赠和南通人家文化传媒公司部分利润,其中前者资金将汇入曹嘉公布的账号,后者则直接汇入南通市慈善会开立的账号。

  与普通捐款由慈善会进行分配、发放资金不同,“南通人家爱心基金”募得的所有款项,均由南通人家论坛所有网友回帖投票决定资金去向。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或者个人需通过在论坛上发帖申请帮助,接受网友代表的实地考察确认后,再由全体网友投票决定是否向其发放爱心捐款。

  消息一经披露,众多网友报名参加各类爱心活动,纷纷表达捐款、捐物、出力的愿望,这才造成了文章开头曹嘉银行账户“存款量”不断增加的情形。

  “没有一个正式登记注册的基金会与我们合作,单凭我们几个小打小闹绝对形不成‘燎原之势’的效果。”曹嘉表示,网友现在之所以愿意掏钱,一是因为有南通市慈善会这个坚强的后盾,二是因为捐款网友具有投票权,可以亲身参与善款的运作,明明白白知悉捐款的去向。

  据悉,现在的南通人家爱心基金会已经制定并在网上发布了基金会章程,建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在一步步地“正规”化。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下简称“青基会”)副秘书长陈燕云告诉笔者,这种点对点的、专款专用的做法通常属于基金会下属的专项基金。不过,一般大型的基金会下属专项基金需要一次性注入一笔较大额捐赠,具体数目视各慈善机构情况而定。据悉,青基会对其名下专项基金的起募要求是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

  一位长期在慈善机构工作的业内人士告诉笔者:“个人、小额捐款者目前确实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他们希望把钱捐给正规的基金会,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点对点进行捐助。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会建议他去别的地方捐款或者自己直接去捐,以降低捐助所要花费的成本。”

  另据《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成立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加之寻求主管单位还存在较大的困难,这将很多想从事公益基金事业的非富裕阶层挡在了门外。

  地方慈善机构“内力”不足

  南通市慈善会副秘书长钱宝林介绍,在与网络社团合作以前,南通市慈善会的大部分捐款都是来自地方上各类企业。“我们搞一次活动不仅要做策划、预算,还需要跑好几个机关、盖好几个章,最后还不知道能不能募到一些钱。我们只有两个人,考虑到人手太紧,所以通常我们就瞄准一两个企业,专门去跑大钱,这样比较适合我们的状况。”

  人手紧缺的问题不仅困扰着南通市慈善会,其他一些地方性慈善机构也存在着人手不够的问题。笔者通过电话采访得知,甘肃省扶贫基金会现有5名工作人员、烟台市慈善会有6名工作人员……

  长沙市慈善总会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笔者,经济较发达城市的慈善机构才有较充裕的专职工作人员,下设区、县、市级慈善分会的人手就比较紧张了。一些地区的慈善会委托给地区低保主管单位管理运作,基本没有专门工作人员。这位工作人员还说,长沙市慈善会与上海等地的慈善会不同,“上海慈善会工作人员是社团编制,我们这里是市政府编制。编制名额摆在那里,招人不容易”。

  据悉,我国的基金会通常是由政府自上而下建立的筹款机构,其资金来源较为广泛,既有政府间接的政策扶持,也有直接来源于公众、企业和境外的资金支持。大多数基金会并没有人事自主权,组织的理事长、秘书长通常由主管部门委派,而组织的重大活动一般也需征得业务主管部门的同意。

  人手不足还给地方慈善机构组织个人募捐带来困难。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曾经通过对3个不同省份的基金会调查,发现近年来中国NPO(Non-Profitable Organization,非营利组织)收入结构当中企业捐赠的比例呈迅速上升的趋势,而个人小额捐赠呈迅速下降的趋势。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邓国胜副教授认为,个人捐赠是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个基石,如果中国NPO一直沿着这条“募大头”的方式走下去,可能会增大慈善机构筹款的风险,也会影响到筹款的持续性和长期性。另外,个人捐赠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精神和价值,如果忽略了这一点,会有很多不良的后果。

  网络社团与地方慈善会的结合

  一个偶然的机会,南通市慈善会工作人员认识了曹嘉,在南通市慈善会勤勤恳恳、不拿一分钱做了半年义工的曹嘉,给慈善会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年年初,遇到募捐难题的曹嘉,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找南通市慈善会合作,“我知道他们缺人手、知道他们募不来个人资金,他们也知道我的为人”。在双方“知根知底”的情况下,找不到业务部门对自身进行管理的网络社团与因为募集不到个人小额捐款而伤脑筋的南通市慈善会一拍即合,决定“试水”新的合作模式——网络社团负责募钱,并有权按慈善会规定流程决定如何发放这笔钱;慈善会负责流程监督和财务收支。合作以后“南通人家爱心基金”募集的所有善款均直接进入南通市慈善会统一账目,并且都要予以公开。

  为了确保“南通人家爱心基金”在南通市慈善会的监督下合法、有序地运作,南通市慈善会与“南通人家爱心基金”、南通爱心人家文化有限公司协议规定,善款的发放都需要经过南通市慈善会的审批才能进行,所有账目都要按规定进行上报。南通市慈善会副秘书长钱宝林说:“‘南通人家爱心基金’是我们尝试利用网络平台募集善款的一种新方法。”

  青基会副秘书长陈燕云认为,南通市慈善会和“南通人家慈善基金”的合作是对募捐新方式的善意的探索,但是在操作过程中由于监管的难度比较大可能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向公众募捐需具备受捐主体的法人资格。陈燕云说,慈善捐款行为大体可分为3种,一种是个人自愿捐款,是民事赠与行为;一种是熟人集资,把钱汇总起来统一捐献,也是民事赠与行为;最后一种是个人或者法人通过公共传播工具(包括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向社会其他人群进行广泛地劝募,这就构成了一种公益行为。

  陈燕云认为,第三种行为的筹募主体应该有法定的筹募、发放捐款的资格,“从‘南通人家爱心基金’的筹募过程来看,属于公益性质的劝募,但其本身却不具备受捐主体的法人资格。如果南通市慈善会能够为他们设立一个专项基金,并由慈善会直接对账目进行管理的话,就比较合理了”。

  其次,网络平台给募捐流程的操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性”。“我们在开展个人募捐活动的过程中,捐钱的群众要在捐款登记表上签字,收款的工作人员也要签字,纸质的媒介在这个过程中实际扮演了一个合同的角色。可是在网络平台上,捐受双方通过何种方式确立志愿合作关系就成了一个问题。”

  最后,从基金管理角度看,专业能力相对较弱的网络社团能否建立一套公正、有效的基金管理机制是一个大问题。陈燕云说,最近几年,一些正规基金会由于监管不利,公众对其公信力也有些微词,如果这种基于互联网的、本身就不容易管理的公益基金又因监管不利遭遇质疑,将对整个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造成不良的影响。

  有网友质疑,南通市慈善会之所以愿意冒这么大的风险为网络基金提供合法的出路可能是由于某种巨大利益的驱动。

  对于南通市慈善会与“南通人家慈善基金”的联姻,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邓国胜认为,南通市慈善会具有合法的劝募资格,但自身可能缺乏足够的精力和能力;民间网络社团有活力也能募集到钱,但缺乏一定的合法性。在这种背景下,民间网络社团挂靠在慈善会下,也是一种符合国情的产物,尽管存在很多问题,但毕竟比慈善会空有牌子什么也不做、网络社团空有热情却不能合法开展慈善活动好。只是,这种模式只能是一种暂时的过渡办法。“

  还有多少网络爱心基金

  据了解,与“南通人家爱心基金”类似的网络爱心资源还有很多,他们大多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并且没有合法的业务主管部门可以挂靠。

  在上海,博客“中秦的经济头脑”主人和几个从事证券投资行业的网友共同出资把一笔28155元的助学款以“中秦助学基金”的名义发到了中西部地区贫困失学儿童的手中。这个成立才两个多月、正在寻求有效身份的民间公益助学组织,在他们的网站上公示:暂不接受社会资金,待整个基金获得法人资格以及拥有透明和公信力以后,开始接受社会捐赠。

  在浙江天台,“爱心公社”网站正向全体网友募集善款,与“南通人家爱心基金”一样,“爱心公社”用于筹募善款的账号也是募捐发起人的个人账户,爱心捐款通过当地团委直接送到受助学校处,由学校开具收据。与之类似的网络爱心基金还有浙江东阳的“东阳爱心联盟”、福建厦门的“若水爱心基金”、云南大理的“爱心小站”、广东天柱“天柱同乡爱心基金”、湖南长沙“善行者爱心基金”等。

  “我们并不缺少爱心,我们只是缺少懂得如何把爱心发动起来的组织者。”一位网友说。

  南通市慈善会副秘书长钱宝林说:“根据我们平时的调研,像这样以网络平台募集的善款还有很多,但是,过去这样的善款从来就不会被划到我们慈善会的名下,网友自己凑了钱直接帮助他们想帮助人。这虽然也是善举,但缺乏监管,更缺乏合法依据。简单地说,通过这种方式募集善款不符合我国法律规定。”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李家华指出,网络信息传播迅速,组织者能很快联系和集聚响应者;网络在时空上的便利,使组织者能轻松自如地发布和获得信息,不用花太大的成本,相当便捷,而且可以覆盖所有的网络区域和网络人群,范围很广;同时,网络团体也有一定的“风险性”。比如因为匿名,网民一定程度上不需要为自己在网络上的非理性行为承担更多的责任;网络团体是非正式和松散的,由于其本身控制力很低,出现问题时可能导致危机。

  青基会副秘书长陈燕云建议网络爱心组织寻找与其有很大相似性的民间“草根”组织,这些组织已经获得了法定的地位,具备向社会劝募的条件和资格。

  “网络社团和网络爱心基金的管理规范等问题,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有关部门正在对这类现象进行研究。”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民政部门目前尚未出台与网络社团及网络爱心基金相应的管理条例或者办法。

乘兴而来,尽兴而返。

史上最牛的旅行者,我认为是在《世说新语》里。一位老兄,忽然想念远方的朋友。于是即刻动身,行船走马,奔波劳碌,跑了不知道几百里路。眼看就要到朋友家了,这位老兄沉吟了一会儿,让船夫掉转船头,说:回去。人家问了,您老跑这一趟是为什么呀?到朋友家坐坐不成吗?这位老兄说:乘兴而来,尽兴而返。意思是说,旅行的乐趣,就在于它的“无目的”,或者说是“无功利目的”。

要是大老远的跑去,专为探亲访友,那便俗了。跑这一趟,不过是为了“跑”本身,图的就是高兴二字。

古人的风范,现在的人是不好学了。你总不能半夜三更睡不着觉,忽然来了兴致,要去远方,然后就急忙买机票吧?因为你还得乖乖地去上班,,憋着自己的兴致,等啊等,一直等到“五·一”、“十·一”,或者是春节。

阅读全文,请点击章首的链接。

用户贡献内容还是竞争对手贡献内容

作者:Jian Shuo Wang 发表于: 2007-04-14 23:04

在美国,用户贡献内容的网站在经历短暂的多家共存的时期后,会迅速形成一家独大的态势,而其它的各家随之偃旗息鼓,退出战斗。这个过程,一般在六个月之内就可以完成。而中国,从视频分享到社会书签,从协同推荐到图片共享,从BSP到分类广告,都是三到五个网站僵持不下,一团混战,不分高下。一两年了,还是胶着状态。要说每个领域最好的,让一般用户来说,还真搞不清楚。

为什么呢?版权保护或许是分析的起点。拿YouTube为例。因为有严格的版权保护,用户贡献的内容在各个网站之间有明确的差别。用户当然找内容最多的网站,发布当然选用户最多的网站。竞争的天平一旦开始倾斜,就会更加迅速的向一个方向倾斜过去,形成传说中的”Critical Mass”,成为垄断性的唯一的网站。

用户贡献内容 + 网络效应,很快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半年不到战斗结束。Flickr, YouTube, Del.icio.us, Digg, Blogger等等都是这样的故事。

在中国,用户贡献内容在没有版权保护的情况下,变成了别人贡献内容,甚至是竞争对手贡献内容模式。还拿视频网站为例,一家有的视频,另外一家八成也有。在内容上,差距总也拉不大,成为了有虹吸管相连的几个大蓄水池,总是一起长大。内容差距拉不开,用户的选择也自然呈随机分布。用户哪里搞的清楚是原创的还是抄来的。有人要看《越狱》,无论土豆,56还是六间房,都是一样的内容。而在YouTube上,谁敢上传有版权的东西上去呀。在历史最长的门户网站行业,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多少年的冤家到现在还在硬生生的怼在那里。

用户原创信息过少加上内容在同类型网站中的流动性,导致了同质化,也就导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

我们的信息发布以后,不到一个10分钟就会出现在很多的网站上。既然环境变了,对策当然也要变化。我们不久就完全开放我们的数据了,不用劳烦大家来爬。在中国,靠建立唯一的内容壁垒,不如建立最好的用户体验壁垒。这是不同的地域的不同的竞争策略。

我觉得从来都不需要抱怨环境,因为每一个独特的环境,都会有独特的机会。不存在没有挑战的世界。面临同样的挑战,就是考验一个团队解决问题的时候了。

中国接入互联网的早期工作回顾

人民网>>传媒>>研究

中国接入互联网的早期工作回顾
  2006年11月22日17:09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作者:李南君 Werner Zorn
德国波茨坦大学 Hasso Plattner软件工程学院
{Nanjun.Li, Zorn}@hpi.uni-potsdam.de
  摘要
  本文依据中国早期(1984-1994)互联网建设的当事人之一措恩(Werner Zorn)教授的技术资料,中-德-英文刊物和当事人之间的电子邮件,结合美国互联网研究专家豪本(Jay Hauben)发布的部分历史记录,对中国互联网建立初期的若干大事件进行了回顾,并列出了相关资料来源和部分影印件。
  背景
  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增加了对17个发展中国家贷款以进口外国的计算机设备,这里包括了中国。由于当时美国有 禁止对华销售计算机的法令,而德国没有这个限制,所以世界银行的”中国大学发展计划2″(Chinese University Development Project II)中分配了145,000,000美元,让中国进口了19台德国制造的西门子BS2000大型计算机[1],并进行了一系列会议和培训,著名的会议如西门子计算机用户研讨会(Chinesische Anwender von Siemens Computern, CASCO �CSymposium)
 
  联邦德国著名的卡尔斯鲁大学(Karlsruhe University)在德国在计算机技术领域中一直处于领先。维纳・措恩教授(Werner Zorn)当时在该大学任教。1983年,措恩教授于出席了在北京的第一届CASCO 会议,会上认识了机械电子部科学研究院的前领导王运丰[12]教授,两人就计算机应用和在中国推广计算机网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建立了深厚友谊。
 
  1984年,措恩领导科研小组在建立了西德与美国的计算机科学网(Computer Science Network, CSNET)第一个连接、并发送了德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同年,他便开始与王运丰教授寻求建立中-德计算机网络连接和电子邮件服务的设想,并商定中方合作单位为机电部下属的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Institute for Computer Application, ICA,当时所长是李澄炯博士)。从在理论上讲,利用当时BS2000的计算机是可以实现邮件服务的。
 
  措恩教授很快带着学生们开始动手,但由于财政问题,当时中-德连接这个项目还只能在其他项目的依托下进行。直到1985年11月,在措恩教授的一封私人信件的推动下,联邦德国巴登-弗腾堡州(Baden-Wuerttemberg)的州长罗塔・施贝特(Lothar Spaeth)特批了一项专款作为此项目的经费:15万马克的一次投资和每年1.5万马克的维护费用[3],终于使该项目正常进行。
  ”越过长城”
  CSNET的邮件传输是基于X.25协议的(位于OSI的网络层),这一协议建立在传输模拟信号的电话网上,实现数字化包的交换。1985年中德之间还没有供X.25协议运行的物理连接,只能在各自国内实现X.25通信。为建立这一连接,在北京电话局的帮助下,措恩的小组找到了一条可租用的线路――意大利-北京。措恩教授和有关公司(意大利电缆公司ITALCABLE)负责人会谈后取得了租用许可,王运丰和措恩分别与该公司签约,中德之间的物理线路得到了解决。1986年8月26日,中方成功地从北京登录到德方的VAX主机上,并可查看电子信箱中的邮件,并通过模拟信号线传到在北京ICA的打印机上。中-德之间这一简单邮件系统的成功运行获得了巨大的瞩目[2],也为后来的发展开了方便之门――1986-7年间的大量技术交流都应用了这个连接。

Fig. 1 1986年中德之间的远程终端连接
 
  这种远程终端模式在当时也被其他单位采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的吴为民先生于1986年8月25日,在北京710所的IBM-PC机上远程登录到西欧核子研究中心,并收发了邮件[10],时间比ICA远程登录到卡尔斯鲁大学还早一天。
 
  但这都不是真正的电子邮件系统,因为中方并没有自己的邮件服务器,不能进行存储转发等基本邮件服务并形成网络,只是以远程登录的方式进行邮件交换;换言之,只能在一个办公室里使用。并且,从网络的虚拟世界上来看,中方是以国外的节点机出现在国际计算机网络上的。
 
  要想真正实现中国的邮件服务,必须建立自己的服务器,再加入国际计算机网络大家庭。新的方案终于定了下来――中方利用现有的BS2000计算机建立与德国对等的结点机和独立的邮件服务器:

Fig.2 邮件服务方案:计算机科学网CSNET-卡尔斯鲁-北京
 
  1987年夏天措恩教授在北京出席第三次CASCO会议。他做了”计算机网络”的报告,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小组,与ICA的同事们合作解决电子邮件的课题。同时留守在卡尔斯鲁的另一个小组确保BS2000上CSNET/PMDF协议族的正常工作。9月4日到14日共11天,措恩教授的队伍完成了ICA方面的主机西门子7760/BS2000在操作系统级上的修改――实现了在OSI协议中的网络层(第3层)由X.25实现,在传输层(第4层)上CSNET/PMDF协议族实现,这样在应用层上就可以进行邮件传输,解决了中-德邮件交换的一切软件问题。
 
  9月14日他们共同起草了一封电子邮件,写道:”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我们可以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This is the First Electronic Mail from China to Germany”(这是第一封中国到德国的电子邮件),标题和内容均由英、德双语写成,也就是后来知名的”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邮件。在该邮件上署名的除了王运丰、措恩教授,还有11个中德双方的参与工作的人员,包括项目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李澄炯所长,他为此还写了专门的中文技术报告[14]。
 
  虽然当时中德双方已经解决了一切问题,但CSNET邮件服务器上却存在着一个问题―― PMDF协议中一个漏洞导致了死循环,导致这个邮件的成功发出被延迟。经过咨询并得到了CSNET信息中心的确认: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尤其是在电话线路不好的时候。
 
  措恩教授的助手米歇尔・芬肯(Michael Finken)在北京与留守卡尔斯鲁的格德・威克(Gerd Wacker)共同努力,克工作时差等多方障碍,用软件弥补了线路不稳造成的信号混乱。7天后,也就是9月20日,这封邮件终于穿越了半个地球到达德国。[2]
 

Fig.3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9月25日,英文版的中国日报刊登了这一消息:”中国与世界10000个大学、研究所和计算机厂家建立了计算机连接。这个连接通过北京与卡尔斯鲁的两台西门子计算机实现。王运丰教授(中国国家科委电子信息与技术顾问)把这一成果描述为中国大学和研究所与世界计算机网络一体化的技术突破,在卡尔斯鲁大学教授维纳・措恩指导下完成,技术团体由来自北京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卡尔斯鲁大学,西门子公司和美国的科学家们组成。”

Fig.4 中国日报当年的报道
  NSF的确认
  和后来的工作相比,电子邮件的发送成功只是一个初步成果。中国要接入国际计算机网络还需要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得到美国方面的正式认可(符合美国法律)
2)  中国参加1987年11月在普林斯顿(Princeton)举办的国际学术网络工作会议(International Academic Networkshop)
3)  在中国国内普及网络,并为本国国民提供相关服务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邮件发送时,CSNET仅仅是非正式接受(”OK”[1])了这一连接作为一项试验,而不是正式同意,换言之,这个连接是临时性的,没有任何保证。
 
  为了尽快获得正式批文,措恩与美国特拉华(Delaware)大学的代夫・法伯尔(Dave Farber)教授、威斯康星(Wisconsin)大学的拉里・兰维伯(Larry Landweber)教授联系,他们都是CSNET执行委员(Executive Committee)。他们两人和与美国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FS)联系,经过努力,获得了NSF的正式批准。11月8日,NFS的主任斯特芬・沃尔夫(Stephen Wolff)表达了对中国接入国际计算机网络的欢迎,并将该批文在普林斯顿会议上转交给了中方代表杨楚泉[11]先生。这是一份正式的、也被认为是”政治性的[1]”认可,中国加入CSNET和BITNET(美国大学网”Because It’s Time Network”)。[13]

Fig.5 美国科学基金会NSF关于中国接入CSNET和BITNET的认可信 [1]
 
  译文如下:
  国家科学基金会
  华盛顿特区20550
  网络-通讯研究和基础部
  至:
  代夫・法伯尔主席、CSNET执委
  伊拉・福希斯主席、BITNET执委
 
  先生们:
  BITNET和CSNET电子邮件在中国的延伸是对电话和传统邮件服务的自然扩展,并将增加美国和中国科学家们的合作机会。我欢迎你们迈出了这一步。
 
  真诚的,
  斯特芬・沃尔夫 <签名>
  网络-通讯研究和基础部主任
 
  这封信的意义在于:如果没有它,NSF随时可以要求其下属组织(CSNET与BITNET)中断对中国的邮件转发服务和与国际计算机网络的连接,毕竟当时还是”冷战”期间。在措恩教授看来这是”一扇门被打开了”,是真正的里程碑。从那一刻开始,每一个CSNET和BITNET的使用者都可以”合法地”通过与中国ICA的使用者连接和电子邮件交流。1988年3月底,中国计算机科技网(China Academic Net, CANET)在北京ICA建立,并发行了《中国计算机科技网推进协会(专刊)》(下载见[13])。

Fig.6 CANET的建立者们
 
  部分人物:李澄迥(右二)、Daniel Karrenberg(EUnet的建立人之一,右四)、王运丰(右五)、Dennis Jennings(都柏林大学教授,右六)、唐仲文(机电部副部长,中间)、维纳・措恩(左六)
 
  注册.CN域名
  尽管得到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Chinese St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SSTC)的支持,中国的研究所和科学家都很难使用这一电子邮件服务――这是因为用X.25收-发信息的通讯费用极高:按措恩的估计,一封邮件的费用相当于当时中国教授一个月的薪水。而维护这条基本线路,双方都要支付每月2000-5000美元(德方则支付更多)。即使是这种艰难的背景,ICA方面开始考虑让CANET加入新兴的互联网(Internet),并指派钱天白[9]工程师负责。
 
  1990年10月10日,王运丰教授在卡尔斯鲁大学与措恩教授商讨了中国网络的应用,尤其是CANET和和中国申请国际域名的问题(措恩回忆:注册.CN是王运丰最早提出,包括这两个字母的选定。)。10月19日,措恩教授向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Internet’s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InterNIC)发出了”.CN”的预约,询问是否有空缺。
 
  措恩在10月24日将此预约通知了刚加入CANET项目的钱天白[4]。当时域名(DOMAIN NAME)等概念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完全陌生,为此钱天白在11月3日向措恩写信表示感谢,并咨询了很多相关的具体问题,内容如”什么是域名服务器(DOMAIN SERVER?“”为什么要设两个域名服务器?”等等[5]。他还希望措恩教授派一名专业人员到ICA对这些问题进行专门讲解。
 
  11月26日,措恩正式在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为CANET申请了”.CN”顶级域名。他在”管理联系”一目中填上ICA的地址和钱天白的名字,而”技术联系”一目中填上了卡尔斯鲁大学计算机系。12月2日,等待批准中的措恩把申请信和相关附件转发给了钱天白[6] (附件一)。
 
  最后一段是关于CANET当时情况的简述:
 
  ”CANET是中国国立研究和发展网络,始建于1988年,目前覆盖大约35个机构。网关通过XLINK设立在德国卡尔斯鲁大学。在中国主要城市里CANET依赖拨号结点和X.25协议,目前正常速率为1200bps。CANET计划使用完全的X.25和包交换机(PAD)连接,并希望安装Telebit Trailblazer调制解调器用于拨号线路。”
 
  12月3日,措恩教授收到了同事阿诺・尼泊(Arnold Nipper)转发的通知[7],”.CN”域名申请得到了批准。同一批通过申请顶级域名国家和组织的有4个:
  CN        中国
  EG 埃及
  HU        匈牙利(科学院)
  ZA UNINET项目组
 
  当天,措恩教授把批文转发给了钱天白,并回答了他所有的疑问,钱天白回信表示感谢[8](附件二)。
 
  1991年1月3日,措恩教授派出三人专家小组去ICA。专家组中 的米歇尔・罗特(Michael Rotert)建立了地区域名解析服务器(local DNS)并更新了CSNET/PMDF的相关软件;另一名成员兰肯(Nikolaus von der Lancken)帮助建立了局域网。
 
  从1991年1月起,卡尔斯鲁大学就运行着.CN域名初级服务器,一直到1995年5月中国和美国建立了直接的互联网连接后,落户回中国。
 
  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发展非常迅速。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 Energy Physics, IHEP)在1989年也接通了中-美电子邮件的连接,对象是位于加州的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tanford Linear Accelerator Center, SLAC);1990年德国科研网(German Research Network, DFN)和中国科研网(CRN)、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等建立互联;中国公用分组交换网(CHINAPAC) ―― 一个基于X.25和电话网的数字通信网络也在中国发展起来。这一系列进展中最大的一步是1994年5月17日[1],中科院高能所与美国SLAC建立的TCP/IP连接,这种新型通讯协议使用虚拟路由(区别于X.25),并进行可靠的数据传输,使通讯应用上不仅限于电子邮件,而且支持文件传输(FTP)、远程登陆(TELNET)等等[1]。到了2005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达到1.23亿(CNNIC统计),并创造了无法估计的市场和价值。
 
  后记
  互联网的建立已经凝聚了这个世界整整一代人的梦想、辛勤工作、无数次挫折、巨大突破和进展。在中国方面,从最早通过远程登录的方式使用国外的电子邮件服务,到王运丰、措恩、李澄炯等人中国建立中国的邮件服务系统,到注册中国的顶级域名,中国国内网络的普及以及完全接入国际互联网……我们很难把某次成功归结为某个人或某一个组织,因为每一次成功无不是基于超越个人、组织、乃至国界的理解与合作,现了他们共同的同理念――就是通过交流,让世界上的人能增进了解、消除误解、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建立互联网的目的是促进交流,互联网的建设本身也是交流的过程,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也是后人继续合作和探索的典范。
 
  参考资料
[1]        Jay Hauben, Some Steps Toward the Internet in China: 1984-1994, 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2004
[2]        Werner Zorn, How China was Connec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puter Networks, 1988
[3]        http://www.cnnic.cn/html/Dir/2004/06/21/2347.htm,CNNIC新闻发布
[4]        Zorn1990年10月24日发给钱天白的电子邮件
[5]        钱天白1990年11月3日发给Zorn的电子邮件(下载同[4])
[6]        Zorn 1990年12月2日发给钱天白的电子邮件(附件一)
[7]        Arnold Nipper 12月3日发给Zorn的电子邮件(下载同[4])
[8]        钱天白1990年12月3日发给Zorn的电子邮件(附件二)
[9]        根据1980-1990年在ICA担任主任的李澄炯回忆:钱天白在并未参与中-德连接的建设与有关电子邮件发送。他整个1987年都在美国CST公司学习。钱加入CANET项目是1990年,1993年成为ICA的高级工程师。参见[1](这和Zorn的回忆是一致的)。
[10]      吴为民邮件首见于网络传媒http://www.sciencetimes.com.cn/col33/article.htm1?id=69156
[11]      杨楚泉期间任机械电子工业部下属兵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局副局长等职
[12]      王运丰先生(1915-1997)是原全国政协委员,机电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1938年留学德国,1952年回国参加建设,1978年后致力于中德科技,特别是计算机方面的交流,1987年被德国总统授予”联邦大十字勋章”表彰其为中德友谊做出的贡献。
[13]      杨楚泉,关于出席美国普林斯顿国际计算机科技网讨论会的情况汇报,《中国计算机科技网推进协会(专刊)》, 1988
[14]      李澄炯,”CANET”西门子7.760机器与世界计算机科技网联网成功,《中国计算机科技网推进协会(专刊)》, 1988(下载同[13])
 
附件
19901126Zorn发出关于.CN注册的电子邮件
Date: Mon, 26 Nov 90 16:27:35 MET
From: “Prof. Dr. W. Zorn”
To:       hostmaster@nic.ddn.mil
cc:       xlink@ira.uka.de
Subject: Top level domain CN
 
Douglas,
 
here is the information about toplevel domain CN. If you have further questions, please mail to xlink@ira.uka.de. The domain will be operational as soon as we get a registration.
 
Thanks for your cooperation,
 
Werner Zorn
 
———————————————————–
(1) The name of the top-level domain to join
   (EDU, COM, MIL, GOV, NET, ORG).
 
   1. Top-level domain: ROOT
 
   (This is an application for a top-level domain)
 
(2) The name of the domain
 
   2. Complete Domain Name: CN (ISO code for China)
 
(3) The name and address of the organization establishing the domain.
 
   3a. Organization name:
 
       CANET Chinese academic net
 
   3b. Organization address:
 
 
       c/o ICA P.O. Box 2418-26
       Che-Dao-Gou Street 10,100081
       Beijing, P.R. China
 
(4) The date you expect the domain to be fully operational
 
   4. Date operational:
 
       immediately
 
(5)
   Administrative Contact
 
5a. NIC Handle:
5b. Name (Last, First) :    Qian, Tian Bai
5c. Organization:        ICA
5d. Mail Address:        Institut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P.O. Box 2418-26
       Che-Dao-Gou Street 10,100081
       Beijing, P.R. China
5e. Phone Number:        +86 1 841 3654
5f. Net Mailbox:         qian.ica.beijing.CN
 
(6)
   Technical and Zone Contact
 
6a. NIC Handle:          MR78
6b. Name (Last, First):
6c. Organization:
 
6d. Mail Address:        University of Karlsruhe
                     Computer Science Dept.
                     Am Fasanengarten 5
                     D-7500 Karlsru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6e. Phone Number:
6f. Net Mailbox:
 
(7)
 
7a. Primary Server Hostname:       iraun1.ira.uka.de
7b. Primary Server Netaddress:     129.13.10.90
7c. Primary Server Hardware:       VAX 3500
7d. Primary Server Software:       ULTRIX
 
(8) The Secondary server information
 
8a. Secondary Server Hostname:     mcsun.eu.net
8b. Secondary Server Netaddress:  192.16.202.1
8c. Secondary Server Hardware:     SUN-4/280
8d. Secondary Server Software:     UNIX
 
8a. Secondary Server Hostname:     uunet.uu.net
8b. Secondary Server Netaddress:  192.48.96.2
8c. Secondary Server Hardware:     SEQUENT-S81
8d. Secondary Server Software:     UNIX
 
 
(10) Please describe your organization briefly.
 
CANET is the Chinese stat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network, begun in 1988. It currently includes approximately 35 institutions. The gateway is through XLINK at the University of Karlsruhe in Germany. CANET uses dial-up nodes as well as X.25 in the major cities of China. Currently, 1200 bps is the typical transmission speed. CANET plans to move completely to X.25 and PAD connections. They expect to install Telebit Trailblazer modems for the dial-up lines.
 
—- End of forwarded messages
1990123钱天白给Zorn的回信
Received:  from iraun1.ira.uka.de by i32fs1.ira.uka.de id aa05388;
         3 Dec 90 6:00 MET
Received:  from siemens by iraun1.ira.uka.de id ad24463; 3 Dec 90 5:52 MET
Received:   from Beijing by Unika1; Man, 03 Dec 90 05:49 MET
Date:       Sun, 03 Dec 90 12:21 China Time
From:       Mail Administration for China
To:     “Prof. Dr. W. Zorn”
CC:     rotert@ira.uka.de
Subject:    answer
 
 
DEAR PROF. ZORN,
I’VE GOT YOUR FOUR MAIL OF NOV.26 AND DEC.2, CONCERNING THE APPLICATION TO THE NIC FOR “CN” AND THE FUND FOR CANET. I’VE PASSED IT TO PROF.WANG.
THANKS AGAIN FOR YOUR HELP AND EFFORT.
FRANKLY SPEAKING, THERE ARE MANY QUESTIONS I DIDN’T GET A CLEAR UNDERSTANDING, FOR E.G, HOW TO DEFINE THE SUBDOMAIN ACCORDING OUR CURRENT STATUS? HOW TO PLAN THE TRANSITION FROM OLD MAIL ADDRESS TO NEW MAIL-ADDRESS FOR END-USER? ETC.
SO, I HOPE MR.ROTERT TO HELP US TO SET UP AND PLAN WHOLE SYSTEM AND IF IT IS POSSIBLE, I WONT TO GET A SET OF COPY OF “RECOMMENDED READING BY NIC” FROM YOU, BECAUSE I REALLY NEED IT.
BY THE WAY, PROF.WANG LET ME ASK YOU ABOUT YOUR TRAVELLING PLAN IS IT POSSIBLE TO VISIT US WHEN YOU COME BACK FROM VIET NAM?
BEST REGARDS!
MERRY CHRISTMAS!
PS: I’VE RECEIVED THE PMDF.CNF FILE OF UNlKA1. THANKS FOR MR.ROTERT!
QIAN TIAN BAI

&$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责任编辑:燕帅)

电子邮件如此的重要性

美国宇航局的官员说,他们的任务没有受到这起事件的影响,事件发生后,他们立即发电子邮件通知所有工作人员,找寻地方暂避。当官员们得悉情况受到控制后,他们发出第二个电邮,通知职工可以回家或随意行动。

洪波:口碑的价值高于广告

  洪波决定将“五季咨询”的业务方向确定为“为触网的Web2.0网站提供咨询服务”。“我们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尽管Web2.0概念出现得比较晚,但Donews自身从一开始就几乎是完全按照Web2.0理念建立和运营的。最近3年来,我们关注Web2.0的各种理论与实践,并在Donews中进行尝试。我们还近距离地观察和了解大量的Web2.0创业者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与此同时,大多数企业对Web2.0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甚至存在不少误区,这正是我们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有评论认为洪波采取了李维牛仔的经营策略:当人人都在淘金,为了那些可能存在的金子而废寝忘食时,那么加入淘金的队伍是件愚蠢的事情,不如向每个人卖条牛仔裤赚得实在。如今全部IT人都挤在Web2.0创业的道路上,老旧网站也在考虑如何转型,这时候洪波提供网络咨询服务,就是在卖牛仔裤。

  但洪波却认为“五季咨询”和李维牛仔没有什么可比性,在他看来李维·施特劳斯是牛仔裤的发明者,“五季咨询”并不是Web2.0的发明者;李维牛仔是牛仔裤行业的代表,五季咨询还没有建立品牌;李维牛仔大量采用广告攻势,五季咨询不会花钱打广告。“我们的价值必须通过帮助客户成功来体现,在Web2.0时代,口碑的价值高于广告。”

  让洪波看好自己公司前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认为新的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在旧媒体时代没有话语权,缺乏传播力的普通用户,在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帮助下,获得了空前的话语权和传播力。“过去的公关方式主要是通过控制主要媒体,监测并撤掉负面报道。但他没法让几千万博客作者从自己的博客上把稿子给删掉。所以企业需要跟越来越多的普通用户良性互动,他们在这方面没有经验,而我们有。”洪波说。

实际税负

  如果按照国税总局提供的18%这个数字,则仅比2005年小涨0.5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平均低3个百分点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2个百分点。

  不过,周天勇却对这样的算法并不认同。这位著名教授上周六在清华大学表示:“去年政府财政收入接近3.2万亿元,如果加上1.3万亿元的预算外收费、土地出让金5000亿元、社保8000亿元等预算外收入,我们真实的税负已经达到31%至32%,这种程度的实际税负已经相当高了。”

  世界银行和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去年年底联合公布的调查称,中国的纳税成本居世界第八,计入社保和住房公积金等“员工税”后的“总税率”高达77%。而按照周天勇的观点是,“过高的税负,对刺激消费以及对企业发展的消极影响将越来越明显。”

大国民风范

您在《冷和——中美世纪之惑》这本书的开篇提到了有关于大国民风范的四个词——自信、宽容、雍雅、关怀,您觉得现在的中国社会、中国的年轻人在这四点上最缺乏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