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合逻辑的决策从不是诸多移民官员的强项,但9/11事件以来,这种情况已经更糟糕了。包括比尔•盖茨(Bill Gates)在内,美国好几位商业领袖都对减少外国人工作签证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对加勒比海的九个主办国来说,9/11事件现在提供了一个滥用保护措施的借口。根据《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的一篇文章,美国国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列出了美国多达8万处的潜在恐怖袭击目标,其中甚至包括佛罗里达州的Weeki Wachee Springs矿泉公园。
虽然我的人生观和体格都是甘地主义式的,但令我高兴的是,我从未被误认作恐怖分子。但针对全世界胡乱设定的签证要求,我仍可以写出一本书来。首先,由于手持印度护照,不论我到全球哪个地方,在上飞机之前,我都得先把签证准备好。印度政府和达沃斯论坛(Davos)的组织者会让你相信,印度已经是个经济超级大国了,但移民官员们并不这么容易上当。他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所有印度人都有移民倾向。
申请签证的时候,我已经习惯被要求出示雇主所写的一封信、我的银行文件和返程机票。信的内容是:我有一份工作在香港,我会回来的。偶尔我也会被要求提供一份住房租赁协议。即便如此,几年前日本驻香港领事馆仍然让我吃了一惊。他们要——让我尽量准确的描述一下——我的雇主提供一份银行文件,以证明一旦我被驱逐,英国《金融时报》能够付清相关费用。没错,印度有10多亿人口,其中有几百万可能想要移民,但我早就是香港居民了,这样的要求似乎有点偏执狂味道。
包括我的祖国印度在内,发展中国家的签证申请手续也常常一样烦人。在西方国家将印度尼西亚列入旅行者警示目录不久之后,我曾试图申请前往该国的签证,讽刺的是,我本打算去证明,到那里旅行非常安全。但我被告知,印尼驻伦敦大使馆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处理旅行签证。我放弃了,直到数年前巴厘岛机场可以办理落地签证,我才得以成行。最近,阿曼驻伦敦大使馆将我的护照扣了一个星期才退回给我,并告知,我必须找一个阿曼亲戚做担保,然后他们在马斯喀特的上级才能允许给我发签证。小小的问题出现了:我在阿曼举目无亲。最后,我好歹还是读到了收集来的阿曼国王萨伊德(H.M. Sultan Qaboos bin Said)的演讲稿。
我去美国旅行的经历一直都很愉快。虽然我曾被罚款160美元,原因是没有像成为美国永久居民所要求的那样经常返回美国。(我曾在那里住过八年。)这笔罚款执行得礼貌之极,并且也促使我认识到,是时候放弃我的美国绿卡了。
在我首次凭奖学金出国,前往美国伊利诺斯读书的时候,旧金山的一个海关关员问我是否“带有食品”。(亚洲人到任何地方都会带上各种调料和草药,但我当时不知道这一点。)我困惑地回答道:“没带,我以为你们这儿不缺吃的呀。”他咯咯地笑了起来,放行了这个天真的外国佬。
月度归档:2007年04月
乘兴而来,尽兴而返。
史上最牛的旅行者,我认为是在《世说新语》里。一位老兄,忽然想念远方的朋友。于是即刻动身,行船走马,奔波劳碌,跑了不知道几百里路。眼看就要到朋友家了,这位老兄沉吟了一会儿,让船夫掉转船头,说:回去。人家问了,您老跑这一趟是为什么呀?到朋友家坐坐不成吗?这位老兄说:乘兴而来,尽兴而返。意思是说,旅行的乐趣,就在于它的“无目的”,或者说是“无功利目的”。
要是大老远的跑去,专为探亲访友,那便俗了。跑这一趟,不过是为了“跑”本身,图的就是高兴二字。
古人的风范,现在的人是不好学了。你总不能半夜三更睡不着觉,忽然来了兴致,要去远方,然后就急忙买机票吧?因为你还得乖乖地去上班,,憋着自己的兴致,等啊等,一直等到“五·一”、“十·一”,或者是春节。
阅读全文,请点击章首的链接。
祥云
用户贡献内容还是竞争对手贡献内容
在美国,用户贡献内容的网站在经历短暂的多家共存的时期后,会迅速形成一家独大的态势,而其它的各家随之偃旗息鼓,退出战斗。这个过程,一般在六个月之内就可以完成。而中国,从视频分享到社会书签,从协同推荐到图片共享,从BSP到分类广告,都是三到五个网站僵持不下,一团混战,不分高下。一两年了,还是胶着状态。要说每个领域最好的,让一般用户来说,还真搞不清楚。
为什么呢?版权保护或许是分析的起点。拿YouTube为例。因为有严格的版权保护,用户贡献的内容在各个网站之间有明确的差别。用户当然找内容最多的网站,发布当然选用户最多的网站。竞争的天平一旦开始倾斜,就会更加迅速的向一个方向倾斜过去,形成传说中的”Critical Mass”,成为垄断性的唯一的网站。
用户贡献内容 + 网络效应,很快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半年不到战斗结束。Flickr, YouTube, Del.icio.us, Digg, Blogger等等都是这样的故事。
在中国,用户贡献内容在没有版权保护的情况下,变成了别人贡献内容,甚至是竞争对手贡献内容模式。还拿视频网站为例,一家有的视频,另外一家八成也有。在内容上,差距总也拉不大,成为了有虹吸管相连的几个大蓄水池,总是一起长大。内容差距拉不开,用户的选择也自然呈随机分布。用户哪里搞的清楚是原创的还是抄来的。有人要看《越狱》,无论土豆,56还是六间房,都是一样的内容。而在YouTube上,谁敢上传有版权的东西上去呀。在历史最长的门户网站行业,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多少年的冤家到现在还在硬生生的怼在那里。
用户原创信息过少加上内容在同类型网站中的流动性,导致了同质化,也就导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
我们的信息发布以后,不到一个10分钟就会出现在很多的网站上。既然环境变了,对策当然也要变化。我们不久就完全开放我们的数据了,不用劳烦大家来爬。在中国,靠建立唯一的内容壁垒,不如建立最好的用户体验壁垒。这是不同的地域的不同的竞争策略。
我觉得从来都不需要抱怨环境,因为每一个独特的环境,都会有独特的机会。不存在没有挑战的世界。面临同样的挑战,就是考验一个团队解决问题的时候了。
中国接入互联网的早期工作回顾
人民网>>传媒>>研究 |
中国接入互联网的早期工作回顾 |
2006年11月22日17:09 |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
作者:李南君 Werner Zorn
德国波茨坦大学 Hasso Plattner软件工程学院
{Nanjun.Li, Zorn}@hpi.uni-potsdam.de
摘要
本文依据中国早期(1984-1994)互联网建设的当事人之一措恩(Werner Zorn)教授的技术资料,中-德-英文刊物和当事人之间的电子邮件,结合美国互联网研究专家豪本(Jay Hauben)发布的部分历史记录,对中国互联网建立初期的若干大事件进行了回顾,并列出了相关资料来源和部分影印件。
背景
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增加了对17个发展中国家贷款以进口外国的计算机设备,这里包括了中国。由于当时美国有 禁止对华销售计算机的法令,而德国没有这个限制,所以世界银行的”中国大学发展计划2″(Chinese University Development Project II)中分配了145,000,000美元,让中国进口了19台德国制造的西门子BS2000大型计算机[1],并进行了一系列会议和培训,著名的会议如西门子计算机用户研讨会(Chinesische Anwender von Siemens Computern, CASCO �CSymposium)
联邦德国著名的卡尔斯鲁大学(Karlsruhe University)在德国在计算机技术领域中一直处于领先。维纳・措恩教授(Werner Zorn)当时在该大学任教。1983年,措恩教授于出席了在北京的第一届CASCO 会议,会上认识了机械电子部科学研究院的前领导王运丰[12]教授,两人就计算机应用和在中国推广计算机网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建立了深厚友谊。
1984年,措恩领导科研小组在建立了西德与美国的计算机科学网(Computer Science Network, CSNET)第一个连接、并发送了德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同年,他便开始与王运丰教授寻求建立中-德计算机网络连接和电子邮件服务的设想,并商定中方合作单位为机电部下属的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Institute for Computer Application, ICA,当时所长是李澄炯博士)。从在理论上讲,利用当时BS2000的计算机是可以实现邮件服务的。
措恩教授很快带着学生们开始动手,但由于财政问题,当时中-德连接这个项目还只能在其他项目的依托下进行。直到1985年11月,在措恩教授的一封私人信件的推动下,联邦德国巴登-弗腾堡州(Baden-Wuerttemberg)的州长罗塔・施贝特(Lothar Spaeth)特批了一项专款作为此项目的经费:15万马克的一次投资和每年1.5万马克的维护费用[3],终于使该项目正常进行。
”越过长城”
CSNET的邮件传输是基于X.25协议的(位于OSI的网络层),这一协议建立在传输模拟信号的电话网上,实现数字化包的交换。1985年中德之间还没有供X.25协议运行的物理连接,只能在各自国内实现X.25通信。为建立这一连接,在北京电话局的帮助下,措恩的小组找到了一条可租用的线路――意大利-北京。措恩教授和有关公司(意大利电缆公司ITALCABLE)负责人会谈后取得了租用许可,王运丰和措恩分别与该公司签约,中德之间的物理线路得到了解决。1986年8月26日,中方成功地从北京登录到德方的VAX主机上,并可查看电子信箱中的邮件,并通过模拟信号线传到在北京ICA的打印机上。中-德之间这一简单邮件系统的成功运行获得了巨大的瞩目[2],也为后来的发展开了方便之门――1986-7年间的大量技术交流都应用了这个连接。
Fig. 1 1986年中德之间的远程终端连接
这种远程终端模式在当时也被其他单位采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的吴为民先生于1986年8月25日,在北京710所的IBM-PC机上远程登录到西欧核子研究中心,并收发了邮件[10],时间比ICA远程登录到卡尔斯鲁大学还早一天。
但这都不是真正的电子邮件系统,因为中方并没有自己的邮件服务器,不能进行存储转发等基本邮件服务并形成网络,只是以远程登录的方式进行邮件交换;换言之,只能在一个办公室里使用。并且,从网络的虚拟世界上来看,中方是以国外的节点机出现在国际计算机网络上的。
要想真正实现中国的邮件服务,必须建立自己的服务器,再加入国际计算机网络大家庭。新的方案终于定了下来――中方利用现有的BS2000计算机建立与德国对等的结点机和独立的邮件服务器:
Fig.2 邮件服务方案:计算机科学网CSNET-卡尔斯鲁-北京
1987年夏天措恩教授在北京出席第三次CASCO会议。他做了”计算机网络”的报告,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小组,与ICA的同事们合作解决电子邮件的课题。同时留守在卡尔斯鲁的另一个小组确保BS2000上CSNET/PMDF协议族的正常工作。9月4日到14日共11天,措恩教授的队伍完成了ICA方面的主机西门子7760/BS2000在操作系统级上的修改――实现了在OSI协议中的网络层(第3层)由X.25实现,在传输层(第4层)上CSNET/PMDF协议族实现,这样在应用层上就可以进行邮件传输,解决了中-德邮件交换的一切软件问题。
9月14日他们共同起草了一封电子邮件,写道:”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我们可以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This is the First Electronic Mail from China to Germany”(这是第一封中国到德国的电子邮件),标题和内容均由英、德双语写成,也就是后来知名的”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邮件。在该邮件上署名的除了王运丰、措恩教授,还有11个中德双方的参与工作的人员,包括项目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李澄炯所长,他为此还写了专门的中文技术报告[14]。
虽然当时中德双方已经解决了一切问题,但CSNET邮件服务器上却存在着一个问题―― PMDF协议中一个漏洞导致了死循环,导致这个邮件的成功发出被延迟。经过咨询并得到了CSNET信息中心的确认: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尤其是在电话线路不好的时候。
措恩教授的助手米歇尔・芬肯(Michael Finken)在北京与留守卡尔斯鲁的格德・威克(Gerd Wacker)共同努力,克工作时差等多方障碍,用软件弥补了线路不稳造成的信号混乱。7天后,也就是9月20日,这封邮件终于穿越了半个地球到达德国。[2]
Fig.3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9月25日,英文版的中国日报刊登了这一消息:”中国与世界10000个大学、研究所和计算机厂家建立了计算机连接。这个连接通过北京与卡尔斯鲁的两台西门子计算机实现。王运丰教授(中国国家科委电子信息与技术顾问)把这一成果描述为中国大学和研究所与世界计算机网络一体化的技术突破,在卡尔斯鲁大学教授维纳・措恩指导下完成,技术团体由来自北京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卡尔斯鲁大学,西门子公司和美国的科学家们组成。”
Fig.4 中国日报当年的报道
NSF的确认
和后来的工作相比,电子邮件的发送成功只是一个初步成果。中国要接入国际计算机网络还需要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得到美国方面的正式认可(符合美国法律)
2) 中国参加1987年11月在普林斯顿(Princeton)举办的国际学术网络工作会议(International Academic Networkshop)
3) 在中国国内普及网络,并为本国国民提供相关服务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邮件发送时,CSNET仅仅是非正式接受(”OK”[1])了这一连接作为一项试验,而不是正式同意,换言之,这个连接是临时性的,没有任何保证。
为了尽快获得正式批文,措恩与美国特拉华(Delaware)大学的代夫・法伯尔(Dave Farber)教授、威斯康星(Wisconsin)大学的拉里・兰维伯(Larry Landweber)教授联系,他们都是CSNET执行委员(Executive Committee)。他们两人和与美国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FS)联系,经过努力,获得了NSF的正式批准。11月8日,NFS的主任斯特芬・沃尔夫(Stephen Wolff)表达了对中国接入国际计算机网络的欢迎,并将该批文在普林斯顿会议上转交给了中方代表杨楚泉[11]先生。这是一份正式的、也被认为是”政治性的[1]”认可,中国加入CSNET和BITNET(美国大学网”Because It’s Time Network”)。[13]
Fig.5 美国科学基金会NSF关于中国接入CSNET和BITNET的认可信 [1]
译文如下:
国家科学基金会
华盛顿特区20550
网络-通讯研究和基础部
至:
代夫・法伯尔主席、CSNET执委
伊拉・福希斯主席、BITNET执委
先生们:
BITNET和CSNET电子邮件在中国的延伸是对电话和传统邮件服务的自然扩展,并将增加美国和中国科学家们的合作机会。我欢迎你们迈出了这一步。
真诚的,
斯特芬・沃尔夫 <签名>
网络-通讯研究和基础部主任
这封信的意义在于:如果没有它,NSF随时可以要求其下属组织(CSNET与BITNET)中断对中国的邮件转发服务和与国际计算机网络的连接,毕竟当时还是”冷战”期间。在措恩教授看来这是”一扇门被打开了”,是真正的里程碑。从那一刻开始,每一个CSNET和BITNET的使用者都可以”合法地”通过与中国ICA的使用者连接和电子邮件交流。1988年3月底,中国计算机科技网(China Academic Net, CANET)在北京ICA建立,并发行了《中国计算机科技网推进协会(专刊)》(下载见[13])。
Fig.6 CANET的建立者们
部分人物:李澄迥(右二)、Daniel Karrenberg(EUnet的建立人之一,右四)、王运丰(右五)、Dennis Jennings(都柏林大学教授,右六)、唐仲文(机电部副部长,中间)、维纳・措恩(左六)
注册.CN域名
尽管得到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Chinese St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SSTC)的支持,中国的研究所和科学家都很难使用这一电子邮件服务――这是因为用X.25收-发信息的通讯费用极高:按措恩的估计,一封邮件的费用相当于当时中国教授一个月的薪水。而维护这条基本线路,双方都要支付每月2000-5000美元(德方则支付更多)。即使是这种艰难的背景,ICA方面开始考虑让CANET加入新兴的互联网(Internet),并指派钱天白[9]工程师负责。
1990年10月10日,王运丰教授在卡尔斯鲁大学与措恩教授商讨了中国网络的应用,尤其是CANET和和中国申请国际域名的问题(措恩回忆:注册.CN是王运丰最早提出,包括这两个字母的选定。)。10月19日,措恩教授向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Internet’s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InterNIC)发出了”.CN”的预约,询问是否有空缺。
措恩在10月24日将此预约通知了刚加入CANET项目的钱天白[4]。当时域名(DOMAIN NAME)等概念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完全陌生,为此钱天白在11月3日向措恩写信表示感谢,并咨询了很多相关的具体问题,内容如”什么是域名服务器(DOMAIN SERVER)?“”为什么要设两个域名服务器?”等等[5]。他还希望措恩教授派一名专业人员到ICA对这些问题进行专门讲解。
11月26日,措恩正式在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为CANET申请了”.CN”顶级域名。他在”管理联系”一目中填上ICA的地址和钱天白的名字,而”技术联系”一目中填上了卡尔斯鲁大学计算机系。12月2日,等待批准中的措恩把申请信和相关附件转发给了钱天白[6] (附件一)。
最后一段是关于CANET当时情况的简述:
”CANET是中国国立研究和发展网络,始建于1988年,目前覆盖大约35个机构。网关通过XLINK设立在德国卡尔斯鲁大学。在中国主要城市里CANET依赖拨号结点和X.25协议,目前正常速率为1200bps。CANET计划使用完全的X.25和包交换机(PAD)连接,并希望安装Telebit Trailblazer调制解调器用于拨号线路。”
12月3日,措恩教授收到了同事阿诺・尼泊(Arnold Nipper)转发的通知[7],”.CN”域名申请得到了批准。同一批通过申请顶级域名国家和组织的有4个:
CN 中国
EG 埃及
HU 匈牙利(科学院)
ZA UNINET项目组
当天,措恩教授把批文转发给了钱天白,并回答了他所有的疑问,钱天白回信表示感谢[8](附件二)。
1991年1月3日,措恩教授派出三人专家小组去ICA。专家组中 的米歇尔・罗特(Michael Rotert)建立了地区域名解析服务器(local DNS)并更新了CSNET/PMDF的相关软件;另一名成员兰肯(Nikolaus von der Lancken)帮助建立了局域网。
从1991年1月起,卡尔斯鲁大学就运行着.CN域名初级服务器,一直到1995年5月中国和美国建立了直接的互联网连接后,落户回中国。
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发展非常迅速。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 Energy Physics, IHEP)在1989年也接通了中-美电子邮件的连接,对象是位于加州的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tanford Linear Accelerator Center, SLAC);1990年德国科研网(German Research Network, DFN)和中国科研网(CRN)、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等建立互联;中国公用分组交换网(CHINAPAC) ―― 一个基于X.25和电话网的数字通信网络也在中国发展起来。这一系列进展中最大的一步是1994年5月17日[1],中科院高能所与美国SLAC建立的TCP/IP连接,这种新型通讯协议使用虚拟路由(区别于X.25),并进行可靠的数据传输,使通讯应用上不仅限于电子邮件,而且支持文件传输(FTP)、远程登陆(TELNET)等等[1]。到了2005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达到1.23亿(CNNIC统计),并创造了无法估计的市场和价值。
后记
互联网的建立已经凝聚了这个世界整整一代人的梦想、辛勤工作、无数次挫折、巨大突破和进展。在中国方面,从最早通过远程登录的方式使用国外的电子邮件服务,到王运丰、措恩、李澄炯等人中国建立中国的邮件服务系统,到注册中国的顶级域名,中国国内网络的普及以及完全接入国际互联网……我们很难把某次成功归结为某个人或某一个组织,因为每一次成功无不是基于超越个人、组织、乃至国界的理解与合作,现了他们共同的同理念――就是通过交流,让世界上的人能增进了解、消除误解、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建立互联网的目的是促进交流,互联网的建设本身也是交流的过程,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也是后人继续合作和探索的典范。
参考资料
[1] Jay Hauben, Some Steps Toward the Internet in China: 1984-1994, 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2004
[2] Werner Zorn, How China was Connec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puter Networks, 1988
[3] http://www.cnnic.cn/html/Dir/2004/06/21/2347.htm,CNNIC新闻发布
[4] Zorn1990年10月24日发给钱天白的电子邮件
[5] 钱天白1990年11月3日发给Zorn的电子邮件(下载同[4])
[6] Zorn 1990年12月2日发给钱天白的电子邮件(附件一)
[7] Arnold Nipper 12月3日发给Zorn的电子邮件(下载同[4])
[8] 钱天白1990年12月3日发给Zorn的电子邮件(附件二)
[9] 根据1980-1990年在ICA担任主任的李澄炯回忆:钱天白在并未参与中-德连接的建设与有关电子邮件发送。他整个1987年都在美国CST公司学习。钱加入CANET项目是1990年,1993年成为ICA的高级工程师。参见[1](这和Zorn的回忆是一致的)。
[10] 吴为民邮件首见于网络传媒http://www.sciencetimes.com.cn/col33/article.htm1?id=69156
[11] 杨楚泉期间任机械电子工业部下属兵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局副局长等职
[12] 王运丰先生(1915-1997)是原全国政协委员,机电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1938年留学德国,1952年回国参加建设,1978年后致力于中德科技,特别是计算机方面的交流,1987年被德国总统授予”联邦大十字勋章”表彰其为中德友谊做出的贡献。
[13] 杨楚泉,关于出席美国普林斯顿国际计算机科技网讨论会的情况汇报,《中国计算机科技网推进协会(专刊)》, 1988
[14] 李澄炯,”CANET”西门子7.760机器与世界计算机科技网联网成功,《中国计算机科技网推进协会(专刊)》, 1988(下载同[13])
附件
(一)1990年11月26日Zorn发出关于.CN注册的电子邮件
Date: Mon, 26 Nov 90 16:27:35 MET
From: “Prof. Dr. W. Zorn”
To: hostmaster@nic.ddn.mil
cc: xlink@ira.uka.de
Subject: Top level domain CN
Douglas,
here is the information about toplevel domain CN. If you have further questions, please mail to xlink@ira.uka.de. The domain will be operational as soon as we get a registration.
Thanks for your cooperation,
Werner Zorn
———————————————————–
(1) The name of the top-level domain to join
(EDU, COM, MIL, GOV, NET, ORG).
1. Top-level domain: ROOT
(This is an application for a top-level domain)
(2) The name of the domain
2. Complete Domain Name: CN (ISO code for China)
(3) The name and address of the organization establishing the domain.
3a. Organization name:
CANET Chinese academic net
3b. Organization address:
c/o ICA P.O. Box 2418-26
Che-Dao-Gou Street 10,100081
Beijing, P.R. China
(4) The date you expect the domain to be fully operational
4. Date operational:
immediately
(5)
Administrative Contact
5a. NIC Handle:
5b. Name (Last, First) : Qian, Tian Bai
5c. Organization: ICA
5d. Mail Address: Institut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P.O. Box 2418-26
Che-Dao-Gou Street 10,100081
Beijing, P.R. China
5e. Phone Number: +86 1 841 3654
5f. Net Mailbox: qian.ica.beijing.CN
(6)
Technical and Zone Contact
6a. NIC Handle: MR78
6b. Name (Last, First):
6c. Organization:
6d. Mail Address: University of Karlsruhe
Computer Science Dept.
Am Fasanengarten 5
D-7500 Karlsru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6e. Phone Number:
6f. Net Mailbox:
(7)
7a. Primary Server Hostname: iraun1.ira.uka.de
7b. Primary Server Netaddress: 129.13.10.90
7c. Primary Server Hardware: VAX 3500
7d. Primary Server Software: ULTRIX
(8) The Secondary server information
8a. Secondary Server Hostname: mcsun.eu.net
8b. Secondary Server Netaddress: 192.16.202.1
8c. Secondary Server Hardware: SUN-4/280
8d. Secondary Server Software: UNIX
8a. Secondary Server Hostname: uunet.uu.net
8b. Secondary Server Netaddress: 192.48.96.2
8c. Secondary Server Hardware: SEQUENT-S81
8d. Secondary Server Software: UNIX
(10) Please describe your organization briefly.
CANET is the Chinese stat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network, begun in 1988. It currently includes approximately 35 institutions. The gateway is through XLINK at the University of Karlsruhe in Germany. CANET uses dial-up nodes as well as X.25 in the major cities of China. Currently, 1200 bps is the typical transmission speed. CANET plans to move completely to X.25 and PAD connections. They expect to install Telebit Trailblazer modems for the dial-up lines.
—- End of forwarded messages
(二)1990年12月3日钱天白给Zorn的回信
Received: from iraun1.ira.uka.de by i32fs1.ira.uka.de id aa05388;
3 Dec 90 6:00 MET
Received: from siemens by iraun1.ira.uka.de id ad24463; 3 Dec 90 5:52 MET
Received: from Beijing by Unika1; Man, 03 Dec 90 05:49 MET
Date: Sun, 03 Dec 90 12:21 China Time
From: Mail Administration for China
To: “Prof. Dr. W. Zorn”
CC: rotert@ira.uka.de
Subject: answer
DEAR PROF. ZORN,
I’VE GOT YOUR FOUR MAIL OF NOV.26 AND DEC.2, CONCERNING THE APPLICATION TO THE NIC FOR “CN” AND THE FUND FOR CANET. I’VE PASSED IT TO PROF.WANG.
THANKS AGAIN FOR YOUR HELP AND EFFORT.
FRANKLY SPEAKING, THERE ARE MANY QUESTIONS I DIDN’T GET A CLEAR UNDERSTANDING, FOR E.G, HOW TO DEFINE THE SUBDOMAIN ACCORDING OUR CURRENT STATUS? HOW TO PLAN THE TRANSITION FROM OLD MAIL ADDRESS TO NEW MAIL-ADDRESS FOR END-USER? ETC.
SO, I HOPE MR.ROTERT TO HELP US TO SET UP AND PLAN WHOLE SYSTEM AND IF IT IS POSSIBLE, I WONT TO GET A SET OF COPY OF “RECOMMENDED READING BY NIC” FROM YOU, BECAUSE I REALLY NEED IT.
BY THE WAY, PROF.WANG LET ME ASK YOU ABOUT YOUR TRAVELLING PLAN IS IT POSSIBLE TO VISIT US WHEN YOU COME BACK FROM VIET NAM?
BEST REGARDS!
MERRY CHRISTMAS!
PS: I’VE RECEIVED THE PMDF.CNF FILE OF UNlKA1. THANKS FOR MR.ROTERT!
QIAN TIAN BAI
&$ |
|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 (责任编辑:燕帅) |
电子邮件如此的重要性
海星的生活习性
海星是棘皮动物门的一纲,下分海燕和海盘车两科,不过人 们都俗称其为海星或“星鱼”。
海星主要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浅海 底沙地或礁石上,它对我们并不陌生。然而,我们对它的生态却 了解甚少。海星看上去不像是动物,而且从其外观和缓慢的动作 来看,很难想象出,海星竟是一种贪婪的食肉动物,它对海洋生 态系统和生物进化还起着非同凡响的重要作用。这也就是它为何 在世界上广泛分布的原因。
人们一般都会认为鯊鱼是海洋中凶残的食肉动物。而有谁能 想到栖息于海底沙地或礁石上,平时一动不动的海星,却也是食 肉动物呢!不过实际上就是这样。由于海星的活动不能像鲨鱼那 般灵活、迅猛,故尔,它的主要捕食对象是一些行动较迟缓的海 洋动物,如贝类、海胆、螃蟹和海葵等。它捕食时常采取缓慢迂 徊的策略,慢慢接近猎物,用腕上的管足捉住猎物并将整个身体 包住它,将胃袋从口中吐出、利用消化酶让猎获物在其体外溶解 并被其吸收。 我们已知海星是海洋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的捕 食起着保持生物群平衡的作用,如在美国西海岸有一种文棘海星 时常捕食密密麻麻地依附于礁石上的海虹(谈菜)。这样便可以 防止海虹的过量繁殖,避免海虹侵犯其他生物的领地,以达到保 持生物群平衡的作用。 在全世界有大约2000种海星分布于从海间带到海底的广阔领 域。其中以从阿拉斯加到加利福尼亚的东北部太平洋水域分布的 种类最多。
海星与海参、海胆同属棘皮动物。它们通常有五个腕 但也有四六个,有的多达40个腕,在这些腕下侧并排长有4 列密 密的管足。用管足既能捕获猎物,又能让自己攀附岩礁,大个的 海星有好几千管足。海星的嘴在其身体下侧中部,可与海星爬过 的物体表面直接接触。海星的体型大小不一,小到2·5厘米、大 到90厘米,体色也不尽相同,几乎每只都有差别,最多的颜色有 桔黄色、红色、紫色、黄色和青色等。
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常常展开生与 死的较量。为了逃脱海星的捕食,被捕食动物几乎都能做出逃避 反应。有一种大海参,每当海星触碰到它时,它便会猛烈地在水 中翻滚,趁还未被海星牢牢抓住之前逃之夭夭。扇贝躲避海星的 技巧也较独特,当海星靠近它时扇贝便会一张一合地迅速游走。 有种小海葵每当海星接近它时,它便从攀附的礁石上脱离,随波 逐流,漂流到安全之地。这些动物的逃避能力是从长期进化中产 生的。避免了被大自然所淘汰的命运。
尽管海星是一种凶残的捕食者,但是它们对自己的后代都温 柔之至。海星产卵后常竖立起自己的腕,形成一个保护伞,让卵 在内孵化,以免被其他动物捕食。孵化出的幼体随海水四外漂流 以浮游生物为食,最后成长为海星。
海星的经济价值不大,只能晒干制粉作农肥。由于它捕食贝 类,故而对贝类养殖业十分有害。
孩子为什么愤怒?缺乏自信和自卑感的破坏力。
孩子为什么愤怒?
缺乏自信和自卑感的破坏力
杜布森
问:为什么愤怒、充满敌意的行为通常是自卑感的反应,你能不能多举几个例子说明?
答:一个人长期处在自卑感中,最终会以愤怒爆发出来,在社交上和个人生活上皆然。我曾经提到妇女解放运动背后的愤怒,一些民权运动和解放运动也是由愤怒点燃,探究其原因,都是肇因于过去的自卑感。黑人、西裔人士和美国原住民也曾发出愤怒的吶喊,希望被社会接纳;回教支派曾经极痛恨西方人,原因之一是他们觉得西方人轻视他们的阿拉伯传统。愤怒也是中东和北爱尔兰反政府恐怖行为的导火线。此外,我们在同性恋运动、越战退伍军人团体、残障联盟和一些反动军队组织中也可以看见这股愤怒。
从一些研究强烈显示出,强暴犯的愤怒主要是受到自卑感的刺激。强暴犯的行为很少是为了满足性欲,大部份是因为他们在青春期和青年时期跟女孩子交往不顺利,于是一心想要羞辱女性,借着羞辱和玩弄女性显示他在性方面的优越感。
社会乱象的根由
派普汀大学”全国校园安全中心”(National School Safety Center)几年前估计,校园中每年有三百万件罪行发生,包括破坏公物、强暴和杀人。这跟自卑所造成的挫折感有关吗?答案是肯定的。很多青少年在家中遭到不好的对待,就把这些愤怒发泄在教室里;学校也让很多孩子感到自己很无知、没有价值,特别在都市学校中,很多罪行和帮派有关,而帮派的暴力行为往往肇因于自我形象低落。《时代杂志》说:”孩童因为被冷落和虐待,往往变得自我中心、愤怒、疏离。”加州沙加缅多市的心理学家西恩‧强森(Shawn Johnson)补充说:”这些孩童的内心都是死的,为了感觉自己还活着、自己是重要的,他们做出一些疯狂、可怕的虐待行为。”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我一直大声疾呼,缺乏自信和自卑感是社会一切乱象的根本原因。当然还有别的原因,但破坏力都没这么强。
答问者杜布森博士 (Dr. James C. Dobson) 为知名家庭教育专家。 Focus on the Family 的创立人及会长。 本文摘录自杜博士所着 《转个弯一样有路走》 一书。
“酒泉”的来历
凯旋长安 美酒飘香
也许我们永远也猜想不出当时的浑邪王心里都在想些什么。那一刻他完全有机会把霍去病扣为人质或杀之报仇,只要他这样做了,单于不但不会杀他反而要奖赏他,汉朝失了此人,匈奴也许永无祸患。但为什么浑邪王始终都没有冒险一击?也许他忌惮营帐外1万强大的汉军,还是战神天威的眼神偶露的峥嵘?难道是他稳健到足以打消任何冒险作乱的念头。历史最终是无法改变的,浑邪王放弃了。
霍去病的气势不但镇住了浑邪王,同时也镇住了四万多名匈奴人,他们最终没有将哗变继续扩大。少年英雄的胆识可见一斑,他当时应该是像战神一样威武,这个形象刻在了匈奴人的心中,也刻在了中国历史的画卷上。
在杀死哗变的匈奴人之后,霍去病命浑邪王一个人乘着传车,先到皇帝的行在所,然后由他领着浑邪王的全部军队渡过黄河,投降者有几万人,号称十万。他们到达长安后,天子用来赏赐的钱就有几十万。划定一万户封浑邪王为漯阴侯。
从此,河西走廊成为汉朝的领土,不久汉朝在河西地区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汉与西域之间的交通,从此畅通无阻。不仅如此,在这次河西战役之后,汉朝在西北方向的压力大减。减少了陇西、北地、上郡戍守之兵的一半,从此汉朝摆脱了两线作战的形势,可以专一对付东北的匈奴左贤王部和单于本部。
在这次战役后,还有一个关于霍去病的传说流传了下来,霍去病河西立下大功,汉武帝特派使臣载了美酒到前线去慰问他。霍去病对使臣说:“谢谢皇上的奖赏。但重创匈奴不是我一人的功劳,功劳归于全体将士。”
于是,命令将御赐美酒抬出犒劳部下。但酒少人多,怎么办?霍去病吩咐手下,将两坛美酒倒入营帐所在的山泉中,整个山谷顿时酒香弥漫,全体将士纷纷畅饮掺酒的山泉,欢声雷动,这就是“酒泉”的来历。
不管这是传说还是史实,千年之后我们读到这个故事,还是会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一位英勇却浪漫的少年将军的形象在我们面前栩栩如生。
第五节 直插漠北,捣毁王廷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武帝为彻底消灭匈奴主力,调集10万骑兵,随军战马14万匹,步兵辎重几十万人,由卫青和霍去病各领5万骑兵,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军。霍去病贯彻武帝的北逐匈奴方针可谓彻底。
汉武一朝,经此战之后,兵威之盛,一时无敌。至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廷”。这个马背上的强悍民族终于在强大的西汉王朝的倾力打击下,在霍去病等不世名将的铁血征伐下引马而去,不窥阴山。
巅峰之作,盛世称雄
河西战役结束后,霍去病又被汉武帝封赏,划定1700户增封骠骑将军。这位少年将军只休息了一年多,又一场战役在等待着他,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漠北战役”。公元前120年,转移漠北的匈奴又派骑兵数万人攻入右北平、定襄,杀掠吏民数千,并企图引诱汉军北进,予以歼灭。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这时的霍去病,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汉军的王牌。汉武帝对霍去病的能力无比信任,由卫青和霍去病各领5万骑兵,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军。为了解决粮草供应问题,汉武帝又动员了4万多私人马匹,步兵10余万负责运输粮草辎重。
关于这个漠北之战自古以来评说纷纭,原因是这里面发生的故事颇多。稍知道历史的人都知道,本来是以霍军决战单于的,却出了情报错误,致使精心安排的对局变成了阴错阳差,卫青对上了单于,霍去病却只好拿相对较弱的左贤王部出气。然而这场大战完全可以说是霍去病的巅峰之作。
霍去病率军出代郡和右北平,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作战能力,穿越大漠,北进转战2000余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转而攻击匈奴左贤王战略集团,与匈奴左贤王的强大骑兵集团在此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殊死决战。“独孤求败”的霍去病一路追杀,经过激战,汉军大获全胜,斩敌7万余人,俘获匈奴屯头王、韩王等,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左贤王战败逃走。
此战,彻底打垮了左贤王战略集团,是继消灭右贤王战略集团和同期卫青打垮单于战略集团的又一决定性的胜利。汉军乘胜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就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这是一个仪式,也是一种决心。
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回兵。从长安出发,一直奔袭至贝加尔湖,在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沿路大胜,这是怎样的成就!
乾坤之战 相安百年
经此一役,匈奴的三大战略集团都被打垮,没有能力再和汉朝进行大规模的作战,漠南从此无匈奴王廷。解除了西汉初年以来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自此至宋代数百年间,中华边界几乎无大战。
这次战役过后,汉武帝又划定5800户增封骠骑将军。和霍去病一起出兵的将领都得到了封赏,右北平太守路博德隶属于骠骑将军,与骠骑将军在与城会师,没有错过日期,跟随骠骑将军到达梼余山,俘虏和斩杀匈奴2700人,划定1600户封路博德为符离侯。北地都尉邢山随骠骑将军捕获匈奴小王,划定1200户封邢山为义阳侯。从骠侯赵破奴、昌武侯赵安稽都跟随骠骑将军打匈奴有功,各增封300户。校尉李敢夺取了敌军的军旗战鼓,封为关内侯,赐食邑200户。校尉徐自为被授予大庶长的爵位。另外骠骑将军霍去病属下的小吏士卒当官和受赏的人很多。此时,霍去病在军中的势力大长,已经和他的舅舅并驾齐驱了,大将军和骠骑将军都当了大司马。而且定下法令,骠骑将军的官阶和俸禄同大将军相等。
此战,霍去病可谓战功彪炳,登峰造极,惟一的遗憾是由于情报有误,错失单于而抱憾终生。曾经看过不少关于两强相遇的假设,也有人提出若真的遇上单于大军,霍军是否一定取胜。这种怀疑是多余的,以当时霍军装备之精良、战斗力之强大,霍去病对战争那种与生俱来的敏锐和得心应手,以及其在军中无与伦比的权威和掌控能力,霍军取胜当不成问题。
当然了,霍去病没碰上单于,用现在的词语来形容心里也郁闷得很,一路追杀左贤王到天边也是一种发泄和驱策吧。这次漠北战役虽然是霍去病生命中的顶峰,但也是少年将军的最后绝唱,一代战神的传奇在这里画上一个句号。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
而这一年的霍去病年仅22岁。
第六节 为破匈奴而生的斗士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骠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
可摧。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
李白一首《胡无人》,让人于千载之后犹能想象出霍骠姚的虎虎生气。连他墓前那石雕的骏马,也以其内蕴神韵的博大气魄而彪炳青史于不朽。“霍骠姚”已成了英勇果敢一往无前的代名词。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超越。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在完成了“漠北大战”的功勋之后,霍去病也登上了他人生的顶峰——大将军大司马。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元狩六年(公元前117),24岁的大将军霍去病英年早逝。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调来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并封霍去病景桓侯。
从霍去病去世以后,汉武帝再没有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战略作战,少年将军好像把汉武帝一代对匈奴的仗都打完了,像一位演员,完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的表演,从此不再出现。但是他永远以冷峻、傲岸、强悍的少年姿态留存于千古的记忆之中。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两千多年来,这一直是历史上爱国将领表达舍家为国的赤胆忠心时,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而最先说出这句名言的人,就是西汉著名的将领霍去病。霍去病短短24年的一生中,多次出塞征战,是一位没有败绩的军事天才。为西汉取得抗击匈奴的最终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某种意义上,他可以说是闪电战的创造者,匈奴人对其敬畏之极,称其为“苍狼”,他们在被驱赶出华夏大地之时,也将霍去病的名字传播到欧洲。中国有众多的优秀军事家,然而在英国人编写的《世界著名军事家》里边,仅有两人入选,霍去病便是其中之一。
外国人看中国,当然有偏颇之处。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霍去病的军事影响力早就走出了国门。中国古代的杰出军事家,基本是内战的行家,朝代更迭的帮手。很少像霍去病一样,为民族的生存和领土的拓展,付出了一生。
忠孝两全 绝世风采
霍去病生为奴子,长于绮罗,却从来不曾沉溺于富贵豪华,他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一切之前。一次,汉武帝为了奖励他,特意命人为他建造了一座府第。完工后,汉武帝让他去看看满意与否,谁知霍去病不但没有感激不尽,却义正词严地拒绝了。
他对武帝言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短短9个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充满了为国舍家的耿耿忠心和豪迈慷慨的英雄气概。不仅武帝当时听了,大受感动,这震撼人心的9个字,也刻在历朝历代保家卫国将士们的心里。就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仍能让人热血沸腾。而霍去病也成了爱国将领的表征,受到历代人们的推崇。
对于其生父霍仲孺的态度,这位英才的表现也让我们大为赞叹。霍仲孺当初不愿做胎中霍去病的父亲,卫少儿也就从来不曾告诉过他自己的身世。当他立下不世功勋之后,他终于知道了前因后果。
就在他成为骠骑将军之后,他来到了平阳(山西临汾),向当年抛弃了自己的父亲霍仲孺下跪道:“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之子,没有尽孝。”霍仲孺愧不敢应,回答说:“老臣得托将军,此天力也。”随后,霍去病为从未尽过一天父亲之责的霍仲孺置办田宅,并将后母之子霍光带到长安栽培成材。
霍去病的一生,是昂扬激进、高速行驶的一生,也是最让中国人血液喷张的一生。他的一生虽只有短短的24载,但就像他那句千载之后仍熠熠生辉的名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一样,这个早逝的英雄,将永远矗立在中华民族前行的历史中。
千载之后,世人仍然遥想少年大将军霍去病的绝世风采,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为他那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热血沸腾。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骠姚。”读杜甫这首《后出塞》,不禁让我们想起这样一个景象:广袤的朔漠静寂如磐,残月如钩,干冷干冷,奔袭千里的骑士和骏马已汗湿全身,直透重铠。人和马呼出的热气转眼凝成霜花飘落在马头,人面泛出片片银白,旌旗半卷犹散发着烽烟气息,将士们警觉的眼睛和矛戈在曙色熹微中光点闪闪。跨坐在西域汗血宝马上的霍去病面容沉毅……现在,只要大将军扬眉剑出鞘,这渊停岳峙严阵以待的数万铁骑就会如怒海惊涛,长驱千里势不可当……
战 神 档 案
姓名: 霍去病 又字: 子孟
年代: 汉代 民族: 汉族
出生: 公元前140年 卒年: 公元前117年
特点: 善骑射 敢于深入 闪击突袭
战神身世: 出身低下,由于其舅卫青的得宠,使其童年勉于卫青的悲惨命运,在卫青的影响下无论是思想还是能力都得到了足够的储备。
相关人物: 汉武帝 卫青 匈奴
主要事件:1.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18岁霍去病率轻骑八百,进击匈奴,歼敌两千,被封为“冠军侯”。
2.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两次击败匈奴控制河西,打通西域通道,被封为骠骑将军。
3. 元狩四年(前119年)与卫青共灭匈奴主力,封狼居胥山,使得匈奴不敢再于漠南建立王廷。
震撼声音:“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选自《中国历代战神》 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 作者:赵学儒
封网通知短信…
和中移动合作,订阅W~F~G封网通知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