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未分类

Twitter发布的招聘信息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2日下午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就在业内人士对Twitter发展战略争论不休时,Twitter发布的招聘信息却透露出一些端倪。从Twitter招聘职位来看,该公司计划加强与合作伙伴的关系,提升数据仓库技术,增强搜索引擎功能并巩固日本业务。

  有15个职位进行招聘

  Twitter的招聘页面显示,该公司计划招聘一名战略关系主管、一名商业智能软件工程师、一名日本区域经理、几个软件工程师和几个与搜索引擎相关的职位。此次共招聘15个职位,相对于目前员工总数仅为25至35人的Twitter而言,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了。今年2月,Twitter曾宣布,已经在最近一轮的融资中成功获得3500万美元投资。

  Twitter并未立刻对此发表评论,因此尚不清楚该公司目前已经招满多少职位。无论这些职位招聘状态如何,此举的确为那些迫切希望了解Twitter的人提供了一些信息。

  组建创收团队

  Twitter战略合作主管的职位描述为”在我们这个以产品和工程为导向的企业中,这是第一个业务开发职位。”这表明,Twitter目前正在开始组建创收团队。Twitter战略合作主管将对合作需求进行评估,制定合作战略并寻求和达成合作协议,尤其是与那些”能够推动Twitter分销业务的”传媒和互联网公司进行合作。

  此外,随着Twitter使用量的极速攀升,该公司很明显希望从数据仓库和数据分析技术中实现价值。这一点能够从Twitter准备招聘商业智能软件工程师看出来。Twitter希望此人能够全程监督的商业智能项目,”从原始数据到数据仓库再到数据报告”。该系统要能够根据预先设定的参数生成预定报告,同时也需要提供出于数据挖掘目的而进行的SQL检索。

  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分析师鲍里斯·埃威尔森(Boris Evelson)说:”Twitter既有可能只是想要利用商业智能来分析其财务和运营数据,又有可能是希望对Twitter信息、用户状态、以及用户当前的交流进行复杂的分析。”

  但他认为第二种可能性更大,这是因为招聘信息中写到,此人最好具备数万亿字节数据和日交易量过百万字节的环境中的工作经验,而且最好具备雅虎等公司所采用的Hadoop分散式计算框架的相关知识。而且,该职位还要求应聘者”在技术文档和要求较少或缺失的情况下开发前所未有原型系统”。

  加强搜索业务

  Twitter还计划招聘几个与搜索相关的职位,包括:一名搜索运营工程师、一名搜索产品经理以及一名搜索软件工程师。除了作为微型博客先驱,Twitter也凭借着庞大的用户群成为一种未来搜索趋势,即实时搜索的典型代表。

  Twitter招聘信息显示,搜索产品经理需要定义Twitter搜索引擎的新产品和新功能,而且要能够”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用户体验设计。有趣的是,Twitter希望该职位的应聘者能够对搜索广告有所理解,很明显,Twitter希望利用搜索引擎来盈利。

  搜索软件工程师则需要对搜索应用和基础设施进行设计、实施和维护。而搜索运营工程师也会对Twitter的搜索引擎团队起到扩充作用。

  巩固日本业务

  日本区域经理的作用是增强Twitter日文版网站的业务。因为Twitter的日本用户非常多,Twitter于一年前发布日文版网站。Twitter日文版是与日本多媒体公司Digital Garage合作开发的,后者对Twitter进行了投资,并为该项目提供工程和开发资源。

  目前还不清楚Twitter日本区域经理是否会接管Digital Garage此前的一些任务,或者说该职位是否会负责重新定位Twitter与Digital Garage之间的合作关系。但职位描述信息显示,Twitter日本区域经理将拥有非常广泛的职能,包括领导Twitter日本业务的运营。

  该人选还需要在日本地区建立合作关系并肩负Twitter在日本的投资,同时还需制定本地化战略和招聘计划并为Twitter在日本的使用和趋势等数据创建监控系统。这一人选还要帮助Twitter拓展除日本以外的海外市场。

  酷勤Twitter:http://twitter.com/kuqin
  酷勤嘀咕:    http://digu.com/kuqin

xianguo鲜果架构得有点糟

鲜果xianguo.com,按说已经很长的一个RSS订阅服务了吧?

今天在MarsOpinion.com尝试顶一下,要求登录xianguo.com
忘了密码,重置。收到重置信:
xianguo-resetpass.jpg
如上。发件地址是sevice,不是个有效的EMail地址。

查了查,Gmail内没找到以往首次注册时的通知信,也许是没有的?
再想了下,试了几个密码。试对了。返回MarsOpinion,得到以下结果:
Mars-BSO.jpg
想了下,这大概是Mars' WordPress编码问题。

twitter ga

<!– BEGIN google analytics –>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var gaJsHost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https://ssl." : "http://www.");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gaJsHost +
"google-analytics.com/ga.js'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try {
var pageTracker = _gat._getTracker("UA-30775-6");
pageTracker._setDomainName("twitter.com");
pageTracker._setVar('Logged In');
pageTracker._setVar('lang: en');
pageTracker._initData();

pageTracker._trackPageview('/profile/OutdoorBusiness');
} catch(err) { }

</script>

<!– END google analytics –>

Fw: 北京农民工与美国华工

 
From: 刘仰
Sent: Monday, May 11, 2009 11:35 PM
Subject: 北京农民工与美国华工

1500

近日接触到一个很不幸的事情。河南南阳农民院建才18岁时到北京打工,在通州区的一家建材公司做装卸工。他在这家公司干了5年,但是,始终没有签订劳动合同。2007年,院建才在北京市丰台区遭遇车祸,当时他在负责装卸的车上,属于工作时间,院建才不幸死亡。院建才死亡之前,患有精神病的妻子刚刚走失,家里留下一个无人照看的儿子。
院建才的哥哥院建堂当时在广州当厨师,月收入1500元。得知弟弟的噩耗,院建堂来到北京,他想办完两件事情,一是向肇事司机索要赔偿,二是向弟弟原先工作的建材公司要求赔偿或抚恤金。院建堂说”人没了,总不能白没吧。我弟弟为现在这个老板干了整整五年多。五年,就算是养个小动物也得有点感情吧?看在这个情份上也该补偿一下未成年的孩子吧?”院建堂认为办成这两件事情并不复杂,他希望办完这两件事情后,为小侄子留一笔抚养费,他就可以继续回广东上班。但是,他想得太简单了。
不与农民工签署劳动合同的现象很普遍,这也是近年来向美国学习的一个成果。有工会的企业被美国资本家看成是负担,一些新型的美国企业,尤其是以销售、推销为主的企业,都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是合法的。世界500强企业沃尔玛对待员工的恶劣态度在全世界都是有名的。资本家逃避对员工责任还有一个新方法就是加盟连锁,总部只出售经营模式和规范,与各个加盟店的员工没有劳动合同关系。类似这种逃避责任的做法也传到了中国。而且,为了吸引外资,很多地方政府在劳动安全、劳动保障和因工伤亡的赔偿问题上,都偏袒外国资方。这种方式也从外资、合资企业延伸到国内私营企业。
因此,院建堂要为弟弟拿到赔偿,首先要证明弟弟与那家建材公司有劳动关系。光是这一件事情,院建堂就花了一年的时间。为此,他失去了广州的工作。证明了有劳动关系后,又过了半年,院建才的死亡被认定为工伤死亡。院建堂以为事情可以了结了,但是,按照劳动仲裁委员会的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在收到工伤认定书后,如果对认定书有意见,可以有60天时间,提出行政诉讼。如果超出60天,用人单位没有提出行政诉讼,劳动仲裁委员会才可以立案。60天之后,院建才原来工作的企业没有就工伤认定提出行政诉讼,劳动仲裁委员会才正式立案。但是,院建堂此时得知,弟弟原先工作的企业已经注销了,也就是说,在法律允许的60天时间里,企业自杀了。劳动仲裁委员会便不能发生作用了,立案也是白立。院建堂没有办法,只好到法院起诉原企业的老板。而就在这时,院建堂听说,原企业老板要离婚,要把财产全部留给妻子和孩子,财产转移之后,自己名下将没有任何财产。目前,院建堂正在为此事而苦恼。
为了给死去的弟弟打官司,院建堂失去广州的工作后,在北京通州找了一个小区保安的工作。白天为弟弟打官司,晚上在小区巡逻。两年来,院建堂唯一的一双皮鞋已经穿烂了,但是,他没钱再买一双,连被褥都是别人送的。院建堂不高的收入,除了睡觉吃饭,其他都花在了交通费、材料费、电话费上,各种各样的公交车票装了半个麻袋。院建堂算了一下,两年内,他自己失去工作,加上开销,共损失5万3千多元。他不知道,即使法院判决下来,得到赔偿,能否收回自己的这个法律成本?还能给小侄子留下多少钱?
很多人经常高喊要健全法制,这个话从大道理上说,没错。但是,我们听那些人说话的时候,除了大道理之外,还要听弦外之音。有一个道理是很明显的:如果是有钱人这么说,或者是有钱人的帮闲文人这么说,健全法制大致都是使法律复杂化、繁琐化。造成的结果是,有钱人可以在法律成本上(包括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拖垮穷人。即便某一个穷人没有被拖垮,最终也赔偿了,但是,艰难而昂贵的法律必然使得其他受侵害的穷人,对于法律望而生畏。深圳曾经有一个替民工维权的律师周立太(现已回到重庆),对此深有感触,也深受此苦。周立太本人替民工打官司也是要成本的,原先周立太还可以按”风险诉讼”的方式,从得到的赔偿款里按比例获得自己的成本和报酬。但是,后来,”风险诉讼”的方式不被允许,周立太为民工打官司的事情无法继续,他没有钱倒贴,只好为民工做一点免费的法律咨询。自从把吸引外资当作头等大事以来,对于劳动者权益保障的轻视,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从本质上说,这是外国资本家最欢迎的一件事,也是迎合外国资本家的结果。虽然各种各样的法律已经很多,但是,法律成本的高昂,使得这些法律更有利于有钱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由于金钱的介入,常常只是一句空话。
农民工院建堂、院建才兄弟的遭遇,让我想起一个多世纪以前的美国。100多年前,美国很多城市发生针对华工的惨案,在美国辛勤工作的华工,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打伤,还有大量财物被抢被毁。我在《中国没有榜样》一书中,有一段简单讲述了这个问题。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当中国政府向美国提出交涉时,美国丝毫不提人权,一会儿说,联邦政府管不了州政府;一会儿说,地方警局没有接到迫害华人的报告;一会儿说,法院大门永远敞开,华人有不满或委屈,可以上美国法院。”(引自《中国没有榜样》第95页)。在《中国没有榜样》一书中,对此问题没有展开,在此,借着北京农民工维权的事情,多说几句。
1880年,美国丹佛市发生针对华工的暴动案,一千余名白人聚集起来,打死一名华人,并恣意焚掠,华人财产损失5万美元以上。当时清朝政府驻美国的公使陈兰彬在接到丹佛案件的报告后,向美国国务院提出抗议,要求赔偿华工的损失,惩办凶手,并对其他华工实施必要的保护。当时的美国国务卿伊瓦兹(William Evarts)在1880年12月30日答复中国公使说,美国总统和美国国务院都感到愤怒,但是,他说,美国政府对于地方政府和个人的行为不负有责任。历史上,中国驻美公使就”丹佛案件”向美国政府发出的照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向美国政府发出的严重抗议,但毫无结果。此后,美国排华行为越演越烈。
其中最严重的事件发生于1885年的岩泉城(Rock Springs),一个浪漫而美丽的名字。当时白人矿工要罢工,华工不愿参加白人矿工的罢工活动,于是,白人矿工便向华工实施野蛮攻击,造成华工28人死亡,15人重伤,财产损失14万多美元。美国当地政府对此次大屠杀完全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事后审讯,在法庭上也走过场,结论是”不能判断何人有罪”。当时中国驻美公使已换成郑藻如,他向美国政府发出最强硬的一次照会。因岩泉城当时受美国政府直接管辖,美国政府无法再像丹佛案件那样,把责任推到地方政府头上。1886年2月18日,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拜亚德(Thomas Bayard)有了答复,仍坚持美国政府不复有责任,也拒绝由美国政府赔偿华工损失。这位美国国务卿在答复中说,华人的个人财产损失,可以到美国的法院,向当事人提出起诉。最后,有美国总统允许”特例”,赔偿了华工14万7千美元。
此后,美国排华事件日益频繁,而美国政府的答复无非是冷冰冰的法律语言:美国政府无权干涉地方政府;或者是”法院之门大开,无论美人或华人均可自行申请法律裁决。”对于美国的法律,当时的华人如果相信它,真的去打官司,结果大概会同北京的农民工院建堂一样,一拖数年,最终赔了夫人又折兵。满清政府派华工到美国,是基于中美之间的国家条约,然而,1888年,美国参众两院批准了《史科迪法案》,绝对彻底禁止所有华工赴美。这个美国的国内法与中美之间的相关条约是抵触的,在美中国人不得不花钱聘请律师,向美国最高法院提起诉讼,然而,美国法院的裁决,无非是推诿敷衍。到1892年,美国再通过法案,驱逐留美华工。
很多人都把美国当成是法制健全的典范,动不动就拿美国做例子来批评别人。本文所举的这两个例子,只想说明,法律不是万能的,健全法制也不是灵丹妙药,在金钱原则和利益原则的指导下,再健全的法律也完全可能是不公平的法律。在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法律不属于穷人。前几天,杭州一个有钱人的孩子开跑车撞死了行人,网上议论纷纷,有一种论调说,这个肇事者的父亲对于当地经济有很大的贡献,是否应该”将功折罪”?这种论调正是金钱至上的心态在法律中的反映。这种现象在美国并不少见,例如美国的汤普森杀妻案,人们不禁要问,如果不是汤普森有钱,结果会是这样吗?再如美国某漂亮女明星,因偷东西被起诉,官司打了很久,花了很多钱,最终判决该女明星到社区做了几天义工。如果没有钱,会是这个结果吗?
我认为,如果中国处处向美国学,穷人打不起官司的现象将日益严重,法律再健全,在贫富差距像美国一样日益加大的情况下,法律对于穷人将愈来愈没有意义。好在中国目前有政府制定的法律援助的制度。像前文提到的院建堂,如果没有法律援助,他可能连法院的大门都找不到,更别说运用法律武器了。但是,据法律援助中心说,他们在院建堂这个案子上,直接花费的成本已经超过7千元。按照法律援助的有关规定,每个案子只有800元补贴,因此,如果这种案子太多,援助中心也将难以为继。如果说法律援助中心可以接受赞助,那么,哪个企业家会愿意赞助专门和自己作对的法律援助中心?或者说,如果法律援助中心接受了某企业家的赞助,在接到与这个企业家有关的案子时,它还会客观公正吗?如果说国家应该加大给援助中心的拨款,那么,把这个钱用于前端保护员工利益,而不是偏袒企业主,不是更加事半功倍吗?何必要前后政策自相矛盾呢?
然而,我们却看到,中国推出新的《劳动法》,在保护员工利益上比过去有所改进,却遭到很多企业家、专家、学者的反对,反对的理由无一例外都来自对美国的鹦鹉学舌:照顾员工太多,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当企业都是私营企业时,这种论调是在为谁说话,就很明显了。所以,我们也就能够理解美国博士会拐弯抹角地说,穷人都是活该。很多道貌岸然的理论,听起来很动听,如果我们不对其本质有更多的了解,往往受了骗,受了害,也不知道症结在哪里。至少,美国昂贵的法律,不能成为中国的榜样。

昨天有网友指出,封面上的英文字错了,这是正式版。谢谢这位网友。

相关文章:

北京农民工与美国华工

企业专制不容忽视

日常生活遭遇强势企业

李银河先生,贫穷是活该吗?

谁愿意做无产者?

谁制造了大批无产者?

解决无产者问题的两种模式

成功学为何大行其道

现代社会的愚民手段

分析评论:BEA的孤独感

以大手笔收购为特征的软件业越来越表现出两极分化的局势,做全线覆盖的复合型厂商,还是固守单一和专注?身居全球软件业第五位的BEA选择了后者,并在市场停滞,巨头围猎的困境中孤独地摸索自己的生存之道

  在2005年度的BEA World(BEA技术大会)北京会场上,面对记者的庄思浩仍掩饰不住他的困惑。对于这家一直雄心勃勃的软件公司,人们普遍感到疑虑的是,其2005年业绩单上不到13亿美元的营收金额与30亿美元的预定目标为何会存在如此巨大的差距。对此,作为BEA创始人、全球CEO的庄思浩说,”我希望我知道这个答案,但我并不知道。”

  事实上,这一困惑已经困扰庄思浩四年之久。自2001年BEA年收入达到10亿美元之后,其年收入一直徘徊在这个数左右,而从1995年创立到2001年,BEA在六年时间内成为有史以来以最快速度达到10亿美元年收入的软件公司。最初的少年得志,现在看来却是另一番景象。

  而在寻找这一答案的同时,庄思浩还在努力寻求来自业界的安慰。以大手笔收购为特征的软件业全球大整合已经悄然上演,而全球软件界排名第五的位置给BEA带来的尴尬在于—主动收购难以拼过微软和Oracle,被人收购又找不到合适的估价。这样的进退之困将BEA直接带入了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境地。

  庄思浩直言自己时常会有一种特别的孤独感,”随着软件行业不断的整合、兼并,会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要不断地迎接挑战。”

  危险的”第五名”

  过去两年来,微软和Oracle正在进行的并购计划让人们眼睁睁看着一家家的软件公司销声匿迹。当庄思浩环顾四周的时候,发现中间件阵营里的竞争对手已寥寥无几,此时的BEA显得十分突出。他明白,被人盯上只是迟早的事情。

  事实上,在2003年有意收购PeopleSoft之前,Oracle已经向BEA表达了收购意向,只是当时37亿美元的收购成本超出Oracle的想象而作罢。

  但并不是谁想收购都可以插一腿进来。紧随Oracle之后,微软也表示要收购BEA,对此,庄思浩笑言,”以前是所有公司对微软感觉恐惧,现在是微软对每家公司感到恐惧。”他表示,现在来自微软的收购威胁并不大,并奉劝微软”现在最好集中火力对付Google这家公司。”—从SUN公司出来独立门户的庄思浩仍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反微软”的传统。

  尽管如此,在不少人看来,BEA在全球软件业的位置仍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第五名”,不仅如此,与前几位软件公司比起来,无论在市值还是年收入上BEA都存在巨大差距,被收购的危险在未来几年仍难以解除。

  但在BEA的逻辑中,市场的声音是支持BEA”独立”下去的动力。”客户应该有更多的选择权,”庄思浩说,”过去客户选择的时候可能是’IBM or BEA'(IBM或者BEA),现在是’IBM and BEA'(IBM和BEA),软件业需要共生共存的局面。”同时,收购之后的整合对于任何一家软件公司来说都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而在对并购表示质疑的同时,并不表示BEA对并购无动于衷,恰恰相反,BEA同样处在紧锣密鼓的收购行动中。2005年11月,BEA在美国收购了一家Java工具开发商SolarMetric,而这已经是BEA在2005年收购的第五家公司。

  事实上,这种收购的传统在 BEA创立之初就已经存在,收购Tuxedo让BEA在高端事务处理应用上有了立足之地,而收购WebLogic后在应用服务器市场上的快速增长则确立了BEA在中间件领域的领导地位。有明显的迹象表明,BEA的收购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停止,而庄思浩则暗示,2006年BEA有可能将手伸向中国的一些行业应用软件公司。

  这种看似言行不一致的做法,已经给庄思浩带来了”机会主义者”的名声,而庄思浩则辩解称这仅是BEA突破阶段性瓶颈不得已采取的方式。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如果说BEA之前的收购存在投机的话,现在的情势已经容不得庄思浩有半点侥幸,在并购的局面之外,市场层面的竞争显得更加残酷。

  上下挤压

  在此次技术大会的午餐上,来自BEA亚太区的两位员工一直在私下讨论Oracle这家公司。事实上,来自BEA的内部消息称,现在BEA员工谈论的话题除了IBM和微软,Oracle已经成为最新热点。

  过去两年,软件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稍不留神,昔日的竞争对手就成为了同门兄弟,而保持同盟关系多年的伙伴也有可能被收编到敌对阵营。Oracle在2004年年底收购PeopleSoft成了软件业的标志性事件,在此之前,专注于企业应用软件层面的软件厂商一直相安无事,像Oracle这样的底层数据库厂商与BEA这样的中间件公司之间更多讲究的是合作,即使竞争,也是局部的”温和竞争”。

  但显然,Oracle打破了这种平衡,它以收购的方式宣告自己要做大而全的软件厂商,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平台以及应用软件全面出击,并将自己多个层面的产品捆绑销售。

  更要命的是,Oracle的模式在不少软件巨头看来已成趋势。在2005年7月的SAP中国创新技术大会上,SAP推出了以其中间件平台NetWeaver为核心的SOA(面向服务的架构)计划,与SAP的ERP系统不同的是,NetWeaver是一个开放性的整合与应用平台,这表示SAP也将成为BEA在中间件领域的对手之一。

  相对这些有应用软件业务做支撑的软件厂商,BEA显然缺乏来自各个行业应用的丰富经验,而当那些公司将从上到下的全线产品搭配起来打包售出的时候,无疑要比BEA更能吸引客户。这种方式同样存在于IBM 中间件平台的销售过程中。

  BEA CMO(首席市场官)Marge Breya承认,这种销售模式与BEA的生意形态完全不同。对于BEA而言,”我们的工作就是要竭尽全力防止我们的市场受到上下挤压,”现在能够做的只能是在产品上”至少领先于竞争对手一步”,并提醒客户注意BEA的独立性。

  不可否认,这给BEA带来了无尽压力,也带入了被动的位置。要在产品上占领全面优势,也就意味着BEA不得不时刻绷紧神经。即使这样,如果单打独斗,BEA能够得到的结果也只能是处处碰壁。

  同盟暗礁

  来到BEA之前,CTO(首席技术官)Rob Levy在CA(冠群电脑)任首席技术战略师,也曾经创立了一家做中间件服务和咨询的公司。从一开始,他对BEA的开源政策就表示欢迎,在他看来,BEA推崇开源的背后自有一套商业逻辑—应用服务器已经逐渐成为网络上的基础设施,能够增值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将部分源代码开放为BEA带来的价值要远远超过损失。

  庄思浩说,BEA今后很长时间都会是一家出售产品而不是服务的软件公司,这意味着BEA的大多数服务都将外包给合作伙伴。在同等量级的伙伴日渐稀少的今天,来自中小系统集成商的帮助显得尤为重要,而开源正是争取”民心”的一大举措。

  组建同盟军已经成为BEA除产品研发之外最重要的工作。而在这一同盟体系中,如何平衡技术厂商和系统集成商各自的份量又成为考量BEA的一大难题,技术商的选择余地已经越来越小,而系统集成商的不确定性也让这一同盟充满风险。

  事实上,在BEA的同盟关系中某些变化已经悄然产生。在BEA技术大会召开后不过几天时间,与BEA一直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SUN公司与来自中国的中间件厂商东方通科技公司联合推出了BOA(面向业务的架构)的概念,而贯穿BEA会场主线的一直是其SOA计划。

  尽管这两个概念只一字之差,但在SUN大中华区软件业务总监黄震看来,”SOA仍是一个比较虚的概念,距离实际应用还比较远,”相较之下,”BOA能够解决客户的具体需求。”

  现在除BEA外,IBM、Oracle、微软和SAP等厂商都在提SOA的概念,但能明显看到的是各家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所提的概念也各不相同,BEA尽管首家推出了SOA的实质性产品,但概念混乱的局面直接造成客户持观望态度居多。而另一方面,企业实施SOA意味着要将此前的软件架构推倒重来,这对于不少企业来说成本过高,不太现实。这种应用现状对于BEA来说,在SOA上投入巨大的同时也意味着高风险系数。

  战胜孤独感

  即便如此,在庄思浩的眼中,SOA仍然是BEA走出”10亿美元”之困的一大机会。

  2005年6月,BEA发布了其全新品牌”Think Liquid(流体思维)”,这一思维旨在把企业IT环境中冻结的、硬连接的资产转变成流动的企业资产,简化企业原有信息的传递。同时发布的还有其AquaLogic系列产品,而AquaLogic正是BEA的SOA计划的拳头产品。庄思浩称这是BEA历史上里程碑式的变化,”让信息像水一样在企业流动”成为BEA的诉求主题。

  但BEA在SOA上不得不面对来自IBM、Oracle、微软和SAP的竞争,IBM有On-Demand策略,Oracle有强大的产品链条从企业应用、数据库到中间件来带动其SOA服务,微软从操作系统到应用都有强大的技术支持,而SAP的NetWeaver同样为人关注。与它们进行竞争,BEA同样难以避免在单一中间件产品上的困局。

  庄思浩现在能够想到的办法是在销售方式上进行变化,通过AquaLogic和WebLogic这两个系列的产品,在应用基础架构和服务基础架构方面进行”多元化的产品组合”,进行组合式的销售。

  而在新的渠道政策中,对具有典型行业经验的渠道商的倚重也越来越明显。尽管同盟仍显松散,但开源政策下维持的”民心工程”还是在不断增强BEA与竞争对手对抗的实力。

  庄思浩说他要打出去的是一张”创新牌”,他要强化自己在中间件市场的领导地位。对于他来说,要战胜孤独感,首先是”被动变主动”的态度的变化。在并购威胁仍未解除的时候主动出击,继续有针对性的收购行动,在同盟体系仍充满变数的情况下谨慎防范腹背受敌。

  但显然,这个过程要持续多久,庄思浩也不清楚,他只是时常用多年前参观杜比实验室的感受来激励自己—那一年他见到了杜比实验室的负责人,一个70多岁的老人,”当时我认为他们做的技术非常好,但要花多长时间才能让市场接受这个技术,谁也不知道。”2004年,杜比公司上市,增长迅速。庄思浩告诉自己,”只要持续不懈的努力,最终会获得成功,不要轻易放弃。”

  复合化还是单一化?

  《互联网周刊》:您曾经说过,BEA 要在2005年实现30亿美元的年收入,但现在没有实现,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庄思浩(BEA全球CEO兼总裁):我希望我知道这个答案,但是我并不知道。目前,整个市场发展缓慢,所有的公司增长都放缓了,比如微软的增长非常慢,Oracle通过收购一些大公司来推动公司的增长。但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曙光,市场正在打开,有更多的新客户在部署一些新的系统。

  到底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够回到2000年软件市场的情况?我们也不知道。

  《互联网周刊》:有观点认为,软件业只有大而全才能生存。作为一家产品相对单一的软件公司,在市场上怎样来应对IBM、Oracle等公司组合式的销售模式?

  Marge Breya(BEA首席市场官):一个非常经典的商业问题。在任何一个行业中,都会有一些公司的产品或者业务的组合非常宽泛,而又有另外一些公司做很专注化的细分市场,BEA就是非常专注和非常单一的公司。

  我们的产品、服务、客户支持都必须要强于Oracle,我们的价值诉求也要比它们的同类产品更强。这样我们就可以告诉客户,所有的产品都在一家店里买,不如一部分从BEA来买,所以我们就必须做到更好,这是我们作为产品单一公司必须要做的。

  在每一个行业都有同样的例子。比如在零售业中,有大型超市,也有小型的精品店。

  《互联网周刊》:相对于IBM、微软、Oracle这些公司来说,像BEA这样纯粹的中间件公司,你觉得要比较的话,你们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的地方?

  黄卫文(BEA产品执行副总裁):首先,拿中间件来讲,我们的产品和它们是没有差距的。而且可以说,BEA的产品比它们的产品更可靠,整体更加耐用,同时效率更高。我们可以和不同的应用系统连接到一块,而SAP和Oracle都是只能连接自己的系统。

  要说不足之处,我们只是在公司层面上比它们小一些,仅此而已。

  《互联网周刊》:有些软件厂商认为,中国的软件企业靠自己独立发展很难做起来,只有依附在国外大的产业链下面才有可能生存下来,您是否支持这种观点?

  Rob Levy(BEA首席技术官):这个说法比较极端的。生存是分为几个阶段的,只有创新才有生存,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创新,不在乎企业大小,只要有创新就行。另外,敏捷性也是值得强调的,这个公司要有比较好的敏捷性以及创新的精神,这样才能生存,不在意你是在美国市场还是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