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评论:BEA的孤独感

以大手笔收购为特征的软件业越来越表现出两极分化的局势,做全线覆盖的复合型厂商,还是固守单一和专注?身居全球软件业第五位的BEA选择了后者,并在市场停滞,巨头围猎的困境中孤独地摸索自己的生存之道

  在2005年度的BEA World(BEA技术大会)北京会场上,面对记者的庄思浩仍掩饰不住他的困惑。对于这家一直雄心勃勃的软件公司,人们普遍感到疑虑的是,其2005年业绩单上不到13亿美元的营收金额与30亿美元的预定目标为何会存在如此巨大的差距。对此,作为BEA创始人、全球CEO的庄思浩说,”我希望我知道这个答案,但我并不知道。”

  事实上,这一困惑已经困扰庄思浩四年之久。自2001年BEA年收入达到10亿美元之后,其年收入一直徘徊在这个数左右,而从1995年创立到2001年,BEA在六年时间内成为有史以来以最快速度达到10亿美元年收入的软件公司。最初的少年得志,现在看来却是另一番景象。

  而在寻找这一答案的同时,庄思浩还在努力寻求来自业界的安慰。以大手笔收购为特征的软件业全球大整合已经悄然上演,而全球软件界排名第五的位置给BEA带来的尴尬在于—主动收购难以拼过微软和Oracle,被人收购又找不到合适的估价。这样的进退之困将BEA直接带入了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境地。

  庄思浩直言自己时常会有一种特别的孤独感,”随着软件行业不断的整合、兼并,会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要不断地迎接挑战。”

  危险的”第五名”

  过去两年来,微软和Oracle正在进行的并购计划让人们眼睁睁看着一家家的软件公司销声匿迹。当庄思浩环顾四周的时候,发现中间件阵营里的竞争对手已寥寥无几,此时的BEA显得十分突出。他明白,被人盯上只是迟早的事情。

  事实上,在2003年有意收购PeopleSoft之前,Oracle已经向BEA表达了收购意向,只是当时37亿美元的收购成本超出Oracle的想象而作罢。

  但并不是谁想收购都可以插一腿进来。紧随Oracle之后,微软也表示要收购BEA,对此,庄思浩笑言,”以前是所有公司对微软感觉恐惧,现在是微软对每家公司感到恐惧。”他表示,现在来自微软的收购威胁并不大,并奉劝微软”现在最好集中火力对付Google这家公司。”—从SUN公司出来独立门户的庄思浩仍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反微软”的传统。

  尽管如此,在不少人看来,BEA在全球软件业的位置仍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第五名”,不仅如此,与前几位软件公司比起来,无论在市值还是年收入上BEA都存在巨大差距,被收购的危险在未来几年仍难以解除。

  但在BEA的逻辑中,市场的声音是支持BEA”独立”下去的动力。”客户应该有更多的选择权,”庄思浩说,”过去客户选择的时候可能是’IBM or BEA'(IBM或者BEA),现在是’IBM and BEA'(IBM和BEA),软件业需要共生共存的局面。”同时,收购之后的整合对于任何一家软件公司来说都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而在对并购表示质疑的同时,并不表示BEA对并购无动于衷,恰恰相反,BEA同样处在紧锣密鼓的收购行动中。2005年11月,BEA在美国收购了一家Java工具开发商SolarMetric,而这已经是BEA在2005年收购的第五家公司。

  事实上,这种收购的传统在 BEA创立之初就已经存在,收购Tuxedo让BEA在高端事务处理应用上有了立足之地,而收购WebLogic后在应用服务器市场上的快速增长则确立了BEA在中间件领域的领导地位。有明显的迹象表明,BEA的收购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停止,而庄思浩则暗示,2006年BEA有可能将手伸向中国的一些行业应用软件公司。

  这种看似言行不一致的做法,已经给庄思浩带来了”机会主义者”的名声,而庄思浩则辩解称这仅是BEA突破阶段性瓶颈不得已采取的方式。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如果说BEA之前的收购存在投机的话,现在的情势已经容不得庄思浩有半点侥幸,在并购的局面之外,市场层面的竞争显得更加残酷。

  上下挤压

  在此次技术大会的午餐上,来自BEA亚太区的两位员工一直在私下讨论Oracle这家公司。事实上,来自BEA的内部消息称,现在BEA员工谈论的话题除了IBM和微软,Oracle已经成为最新热点。

  过去两年,软件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稍不留神,昔日的竞争对手就成为了同门兄弟,而保持同盟关系多年的伙伴也有可能被收编到敌对阵营。Oracle在2004年年底收购PeopleSoft成了软件业的标志性事件,在此之前,专注于企业应用软件层面的软件厂商一直相安无事,像Oracle这样的底层数据库厂商与BEA这样的中间件公司之间更多讲究的是合作,即使竞争,也是局部的”温和竞争”。

  但显然,Oracle打破了这种平衡,它以收购的方式宣告自己要做大而全的软件厂商,从底层数据库、中间件平台以及应用软件全面出击,并将自己多个层面的产品捆绑销售。

  更要命的是,Oracle的模式在不少软件巨头看来已成趋势。在2005年7月的SAP中国创新技术大会上,SAP推出了以其中间件平台NetWeaver为核心的SOA(面向服务的架构)计划,与SAP的ERP系统不同的是,NetWeaver是一个开放性的整合与应用平台,这表示SAP也将成为BEA在中间件领域的对手之一。

  相对这些有应用软件业务做支撑的软件厂商,BEA显然缺乏来自各个行业应用的丰富经验,而当那些公司将从上到下的全线产品搭配起来打包售出的时候,无疑要比BEA更能吸引客户。这种方式同样存在于IBM 中间件平台的销售过程中。

  BEA CMO(首席市场官)Marge Breya承认,这种销售模式与BEA的生意形态完全不同。对于BEA而言,”我们的工作就是要竭尽全力防止我们的市场受到上下挤压,”现在能够做的只能是在产品上”至少领先于竞争对手一步”,并提醒客户注意BEA的独立性。

  不可否认,这给BEA带来了无尽压力,也带入了被动的位置。要在产品上占领全面优势,也就意味着BEA不得不时刻绷紧神经。即使这样,如果单打独斗,BEA能够得到的结果也只能是处处碰壁。

  同盟暗礁

  来到BEA之前,CTO(首席技术官)Rob Levy在CA(冠群电脑)任首席技术战略师,也曾经创立了一家做中间件服务和咨询的公司。从一开始,他对BEA的开源政策就表示欢迎,在他看来,BEA推崇开源的背后自有一套商业逻辑—应用服务器已经逐渐成为网络上的基础设施,能够增值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将部分源代码开放为BEA带来的价值要远远超过损失。

  庄思浩说,BEA今后很长时间都会是一家出售产品而不是服务的软件公司,这意味着BEA的大多数服务都将外包给合作伙伴。在同等量级的伙伴日渐稀少的今天,来自中小系统集成商的帮助显得尤为重要,而开源正是争取”民心”的一大举措。

  组建同盟军已经成为BEA除产品研发之外最重要的工作。而在这一同盟体系中,如何平衡技术厂商和系统集成商各自的份量又成为考量BEA的一大难题,技术商的选择余地已经越来越小,而系统集成商的不确定性也让这一同盟充满风险。

  事实上,在BEA的同盟关系中某些变化已经悄然产生。在BEA技术大会召开后不过几天时间,与BEA一直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SUN公司与来自中国的中间件厂商东方通科技公司联合推出了BOA(面向业务的架构)的概念,而贯穿BEA会场主线的一直是其SOA计划。

  尽管这两个概念只一字之差,但在SUN大中华区软件业务总监黄震看来,”SOA仍是一个比较虚的概念,距离实际应用还比较远,”相较之下,”BOA能够解决客户的具体需求。”

  现在除BEA外,IBM、Oracle、微软和SAP等厂商都在提SOA的概念,但能明显看到的是各家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所提的概念也各不相同,BEA尽管首家推出了SOA的实质性产品,但概念混乱的局面直接造成客户持观望态度居多。而另一方面,企业实施SOA意味着要将此前的软件架构推倒重来,这对于不少企业来说成本过高,不太现实。这种应用现状对于BEA来说,在SOA上投入巨大的同时也意味着高风险系数。

  战胜孤独感

  即便如此,在庄思浩的眼中,SOA仍然是BEA走出”10亿美元”之困的一大机会。

  2005年6月,BEA发布了其全新品牌”Think Liquid(流体思维)”,这一思维旨在把企业IT环境中冻结的、硬连接的资产转变成流动的企业资产,简化企业原有信息的传递。同时发布的还有其AquaLogic系列产品,而AquaLogic正是BEA的SOA计划的拳头产品。庄思浩称这是BEA历史上里程碑式的变化,”让信息像水一样在企业流动”成为BEA的诉求主题。

  但BEA在SOA上不得不面对来自IBM、Oracle、微软和SAP的竞争,IBM有On-Demand策略,Oracle有强大的产品链条从企业应用、数据库到中间件来带动其SOA服务,微软从操作系统到应用都有强大的技术支持,而SAP的NetWeaver同样为人关注。与它们进行竞争,BEA同样难以避免在单一中间件产品上的困局。

  庄思浩现在能够想到的办法是在销售方式上进行变化,通过AquaLogic和WebLogic这两个系列的产品,在应用基础架构和服务基础架构方面进行”多元化的产品组合”,进行组合式的销售。

  而在新的渠道政策中,对具有典型行业经验的渠道商的倚重也越来越明显。尽管同盟仍显松散,但开源政策下维持的”民心工程”还是在不断增强BEA与竞争对手对抗的实力。

  庄思浩说他要打出去的是一张”创新牌”,他要强化自己在中间件市场的领导地位。对于他来说,要战胜孤独感,首先是”被动变主动”的态度的变化。在并购威胁仍未解除的时候主动出击,继续有针对性的收购行动,在同盟体系仍充满变数的情况下谨慎防范腹背受敌。

  但显然,这个过程要持续多久,庄思浩也不清楚,他只是时常用多年前参观杜比实验室的感受来激励自己—那一年他见到了杜比实验室的负责人,一个70多岁的老人,”当时我认为他们做的技术非常好,但要花多长时间才能让市场接受这个技术,谁也不知道。”2004年,杜比公司上市,增长迅速。庄思浩告诉自己,”只要持续不懈的努力,最终会获得成功,不要轻易放弃。”

  复合化还是单一化?

  《互联网周刊》:您曾经说过,BEA 要在2005年实现30亿美元的年收入,但现在没有实现,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庄思浩(BEA全球CEO兼总裁):我希望我知道这个答案,但是我并不知道。目前,整个市场发展缓慢,所有的公司增长都放缓了,比如微软的增长非常慢,Oracle通过收购一些大公司来推动公司的增长。但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曙光,市场正在打开,有更多的新客户在部署一些新的系统。

  到底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够回到2000年软件市场的情况?我们也不知道。

  《互联网周刊》:有观点认为,软件业只有大而全才能生存。作为一家产品相对单一的软件公司,在市场上怎样来应对IBM、Oracle等公司组合式的销售模式?

  Marge Breya(BEA首席市场官):一个非常经典的商业问题。在任何一个行业中,都会有一些公司的产品或者业务的组合非常宽泛,而又有另外一些公司做很专注化的细分市场,BEA就是非常专注和非常单一的公司。

  我们的产品、服务、客户支持都必须要强于Oracle,我们的价值诉求也要比它们的同类产品更强。这样我们就可以告诉客户,所有的产品都在一家店里买,不如一部分从BEA来买,所以我们就必须做到更好,这是我们作为产品单一公司必须要做的。

  在每一个行业都有同样的例子。比如在零售业中,有大型超市,也有小型的精品店。

  《互联网周刊》:相对于IBM、微软、Oracle这些公司来说,像BEA这样纯粹的中间件公司,你觉得要比较的话,你们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的地方?

  黄卫文(BEA产品执行副总裁):首先,拿中间件来讲,我们的产品和它们是没有差距的。而且可以说,BEA的产品比它们的产品更可靠,整体更加耐用,同时效率更高。我们可以和不同的应用系统连接到一块,而SAP和Oracle都是只能连接自己的系统。

  要说不足之处,我们只是在公司层面上比它们小一些,仅此而已。

  《互联网周刊》:有些软件厂商认为,中国的软件企业靠自己独立发展很难做起来,只有依附在国外大的产业链下面才有可能生存下来,您是否支持这种观点?

  Rob Levy(BEA首席技术官):这个说法比较极端的。生存是分为几个阶段的,只有创新才有生存,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创新,不在乎企业大小,只要有创新就行。另外,敏捷性也是值得强调的,这个公司要有比较好的敏捷性以及创新的精神,这样才能生存,不在意你是在美国市场还是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