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未分类

传世纪 : Twitter记:全世界意识大剧透——Web Trend之一

Twitter那些貌似鸡零狗碎的信息真的那么废物吗?有研究表明这是一个错觉。社会学家将这些信息营造的感受称作环境知觉(Ambient Awareness)。想像你和恋人相处时,会觉得她的一颦一笑那么废物吗?即使普通朋友,他的语气词、表情、步态这些信息对你是同样有效的,正是通过这些我们感觉到自己是和这个人相处在一起的。Twitter上的那些废话也可以达成这样的效果。有调查表明,Twitter上这种社交环境已经影响到了现实的交往,如果朋友生活的大部分细节你已经了解到了,还用得着去到他的家里拜访吗?

Twitter差不多是跟进朋友状态维护关系成本最低的舞台。这一点所有的社交网站都已经投了赞成票,现在去登录Facebook、msn.com甚至kaixin001.com,它们的首页都已经改成了Twitter式的。

曾几何时,我觉得Google一切皆有可能,现在面对Twitter,我觉得没有不可能。

 
 

iAmFisher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09-5-14 通过 Communication Next from lilao.com 作者:launlee


love-twitter 奥巴马不只用黑莓,他还用Twitter,而他的竟争对手麦凯恩先生连电邮都不会用。不是我事后诸葛,麦凯恩要想登基除非人类史重写。

全世界都在为他们疯狂,他们却躲在房间里逗狗玩。金融危机爆发后,BusinessWeek杂志有次去Twitter公司探班看到一帮穿着短裤的莽汉正围着宠物狗发呆。创立人威廉姆斯翘着脚丫对错愕的记者说,其实我也不知道Twitter会怎样。

外面,整个硅谷的公司都在盼着Twitter没钱,好趁火打劫买下这家下一轮互联网热潮中最有可能成就霸主地位的网络公司。

这时候,Google一边暗渡陈仓洽谈收购Twitter.com,一边由总裁施密特出面对媒体放炮——”Twitter这玩意儿就是穷人的电邮”。我理解,如果拿Gmail的标准衡量Twiiter,它的确够贫的,你要拿东坡肘子比灵芝更可以说它没啥肉味呢。可别管施密特先生怎么唱衰,外面的”谣言”已经一个接一个了。

第一个是Facebook出价5亿美元竞购Twitter,这个价够农民子弟威廉姆斯在老家买不少个农场吧。

第二个传言是威廉姆斯桀骜不驯,对同样来竞购的Google放话,10亿也不卖!

网络百晓生TechCrunch第一时间披露Google竞购Twitter的消息后,引起无数Blogger讨论,所有一厢情愿的意见一致地统一:威廉姆斯你得挺住,看看被Google收购后Blogger.com、Orkut.com的下场吧,好好的《牡丹亭》楞给唱成了《沙家浜》。

威廉姆斯说”我也不知道Twitter会怎样”时,你一定得相信他的无知真的很真诚。从开始到现在,Twitter根本没有一个发展目标。Google从来不做超过半年的计划,到了Twitter已经变成了根本没计划。如果你了解一点Twitter的发展史,一定会明白,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不靠谱比靠谱要靠谱得多。

最初的Twitter被称作微博客,因为它只支持发布140个英文字符的即时消息——140个英文字符是美国手机短信的最大容量。人们用IM软件、网页和手机向Twitter发送”我在干啥”之类的废话。没人能想到这个”废话篓子”迅猛发展了起来,到2008年的时候由于数据量过大Twitter的服务器开始频繁宕机。当时网络观察站点读写网络(Readwriterweb.com)发过一个帖子讨论谁能干掉Twitter,结论是Twitter自己。它发展得忒好了,用户越来越多,因为数据库来不及升级而不断宕机,最终会损害用户体验,然后完蛋。

云计算的迅猛发展给了这个新生站点一个机会,Twitter的30个员工在逗狗之余很快解决了数据库问题——当然问题还会发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它又把我至少两天的数据给弄丢了。但我不会因此弃它而去,确切地说我已经被它黏住了。经过3年的发展,Twitter早已经不是废话篓子那么简单了。

从页面(比如我的http://twitter.com/launlee)看来,基本上Twitter还是那个”短信”汇集平台,但它采用了开放应用(API)的策略,几千家工作室和个人程序员围绕在Twitter和上面的海量信息周围开发着自己的应用。有的帮你在世界地图上显示全球推友的最新推送信息,有的帮你寻找同一个机场的推友。Twitter收购了为其提供搜索功能的一个服务,紧接着就宣布禁止Google的搜索蜘蛛来检索自己的信息了。这引发了Google的恐慌。

2008年之前,Twitter还是一个Geek玩具,但现在已经是用户接近千万的大众工具了。今年1月份以来,上面的中国用户开始迅猛增加,follow我的用户量迅速增加了100多个。现在,用户早就不仅仅发送what are you doing这样初级的tweet了。他们已经学会在上面分享链接、图片、音频、视频,把它当作聊天室和社交站点来使用了。

这一切都源于Twitter将信息发布的门槛降到了最低。因为在网站、BBS、博客上发布信息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有人会停止发布某些信息,但现在透过桌面、浏览器或者IM插件,任何信息都可以在几秒之间发出。

而且,除了我在哪我在吃什么的废话之后,用户也开始发布新闻。2008年5月12日,我感觉到震感的时候,第一个打开的就是我浏览器上的推送窗口,迅速打下一行字——靠,地震了吗?很快关于地震的消息从全国各地推送出来。不出意外,这应该是汶川地震的第一发布源。2月以来,我使用TwitterFox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抓取Blog更新的Google Reader阅读器,而信息一个也没错过,反而更迅速。Google不揪心才怪。

Twitter上的信息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轴,当你在上面搜索时结果呈现的绝对是最新的信息,而这一点以搜索大网站为己任的Google可能永远不能精准做到。Twitter上的信息已经达到海量,人们在进行搜索的时候可能会放弃Google转投Twitter。这是另一个让Google不寒而栗的结果。

撇开潜在的商业市场不谈,Twitter还可能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除了搜索和发布即时信息,它同时也是一个社交工具(SNS)或说社交网络。我follow了58个推友,在firefox浏览器的状态栏中安装了TwitterFox插件,每过3分钟,推友的最新消息就会在这里浮现出来。每天我会在这里浏览超过300条信息,有的是纯粹的抱怨,比如昨晚电影院前排的那个胖子多么讨厌,有的则是最新的业界新闻,比如纽约时报公司准备出租本部大楼以抵制广告下滑带来的压力。

Twitter那些貌似鸡零狗碎的信息真的那么废物吗?有研究表明这是一个错觉。社会学家将这些信息营造的感受称作环境知觉(Ambient Awareness)。想像你和恋人相处时,会觉得她的一颦一笑那么废物吗?即使普通朋友,他的语气词、表情、步态这些信息对你是同样有效的,正是通过这些我们感觉到自己是和这个人相处在一起的。Twitter上的那些废话也可以达成这样的效果。有调查表明,Twitter上这种社交环境已经影响到了现实的交往,如果朋友生活的大部分细节你已经了解到了,还用得着去到他的家里拜访吗?

Twitter差不多是跟进朋友状态维护关系成本最低的舞台。这一点所有的社交网站都已经投了赞成票,现在去登录Facebook、msn.com甚至kaixin001.com,它们的首页都已经改成了Twitter式的。

曾几何时,我觉得Google一切皆有可能,现在面对Twitter,我觉得没有不可能。
…………………………………………………………………………………………………………………………………………
本文为launlee为《QUO新探索》杂志所撰写专栏WebTrend文章,教写成时间在Blog刊出有延误。

评论数量(0) | 你来评论
原文标题:Twitter记:全世界意识大剧透——Web Trend之一
原文地址:http://lilao.com/1173.html
© 版权声明: 除非特别声明,传世纪 所有文章均为 launlee 原创。默认自由转摘且遵守 CC 版权协议(署名-保持一致-非商业)。转摘请注明出处,并以超连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
@ 分享本文: Twitterdel.icio.usGmarksYahoo!更多 More…
@ 订阅本站:Google Reader鲜果抓虾QQ有道IM 工具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http://twitter.com/robots.txt

#Google Search Engine Robot
User-agent: Googlebot
# Crawl-delay: 10 — Googlebot ignores crawl-delay ftl
Disallow: /*?
Disallow: /*/with_friends

#Yahoo! Search Engine Robot
User-Agent: Slurp
Crawl-delay: 1
Disallow: /*?
Disallow: /*/with_friends

#Microsoft Search Engine Robot
User-Agent: msnbot
Crawl-delay: 10
Disallow: /*?
Disallow: /*/with_friends

# Every bot that might possibly read and respect this file.
User-agent: *
Disallow: /*?
Disallow: /*/with_friends

法国小伙卡佑民寻找理想

寻找理想

本来想放弃广播。

十 五岁在海边小城入行的我到了法国首都觉得巴黎的广播界太难进入,不适合我这个对个人能力超不自信的青年。二十岁那年通过中国武术我赫然法现自己与中国文化 非常有缘份,我就抛弃了被传染几年的广播兴趣,千里迢迢去了遥远的中国寻找一个理想,我的”功夫理想”。我还记得走之前一个华裔朋友羡慕又讽刺地问我”然 后呢?做什么工作?怎么谋生?”,我自然回答”搞不好还可以做广播啰”,那朋友看了我半天就扔了一句”中国广播不需要你哦”。的确。但是他没有料到的 是,”不需要”就不代表”没有空间给你”。。。我自己没有料到的是一因为身体体质不佳,缘分又不到,我就没有练太多武术,然而很快就进入了中国的广播界, 慢慢创造了一个特别角色叫作”老卡”。从上海的录音棚里忙着幕后的事,闪到广东个钟媒体里的特别人物,从上海电台北京路二号那老楼到广州电台的顶级先进广 播大楼,老卡个人和他那个法式中文的声音到了中国各地,进了不少中国听众的家也交了很多好朋友。托了几个关键领导的允许和广大听众的支持和认可,我在这个 飞速成长的广播界里慢慢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非常位置和地位。

一九九三年二月二日,一个年轻的法国佬乘了单程飞机票到了上海虹桥机场。那天上海机场居然没有人来接他。那天一个特别有趣的故事开始了。

12:27:32

CIO ERP项目失败的惨痛回忆

CIO ERP项目失败的惨痛回忆

ZDNet CIO频道 更新时间:2009-04-01 作者: 来源:CIOAge
本文关键词: ERP CIO

   这几天的晚上,总是梦见以前在台州工作的不快的经历,白天有时也会回想起在那里经受的种种。我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完全忘却和理解当时经历的委屈和磨砺,然 而在那里所经历的项目的失败却一直催促着我进行一个系统化的总结,在离开它的这两年里,这种失败的经验总是零零碎碎的唤起我的记忆,提醒我在工作中保持谨 慎和细微的态度。

  作为时任企业CIO和甲方项目经理的的我,为推进企业的ERP上线,可谓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精力,然而也正是因为对企业政治理解的匮乏和对ERP项目本身理解的偏差,导致了表象的成功,却孕育了巨大的最终失败的风险。

  首先,在对ERP的认识上,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这种”停留在理论上”,是真正的”停留”。尽管在书本上和课堂里接受了大量的”ERP即变革”的 熏陶,然而回到现实中,当真正开始推行一套ERP时,才发现不是自己对业务流程不熟,不是自己对软件功能不熟,不是供应商的服务不到位,而是自己不懂得” 变革”意味着什么。——变革意味着核心利益层的格局被打破。什么叫核心利益层,就是老板和元老,包括老板的亲戚和一起创业的兄弟。

  变革常常会导致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变化,集中体现在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审批流程的简单化和电子化。其实这变相的削弱了部分即得利益团体的价值 (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权力价值、被尊重的价值等),当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不能体现后,集中力量的反扑是异常凶猛的,尤其是当有家族成员参与其中时。

  其次,对ERP项目为各部门带来的利益,尤其是部门负责人带来的利益宣讲的不够。大概是因为自己初出茅庐的缘故,加上一起推动项目的财务总监也是一个”性情中人”,总想用真诚来打动其他人,结果犯下的错误现在看来是极其的幼稚。

  按照常理,当我后来又同时负责物流中心,掌管物流大权的时候,ERP项目的推行,应该变得更加简单,可是这最终体现的是表像的简单—— 仅仅一个月,供应链模块即全面上线。然而在处理物流内部员工操作ERP软件所获取的利益上,我作为主管,没有宣讲过,甚至还发表过”ERP带来裁员、内部 竞争上岗 “之类的话,这真切的给自己埋下了定时炸弹,挖好了坟墓。奉劝CIO们,千万不要在企业里讲这个话,可以对老板讲,但也一定要在只有你们两个人的时候,关 上门,压低了嗓门。

  ERP的实施,合同签好,项目小组成立后,通常会召开全公司中层干部启动大会,这也是实施商通常建议我们的。然而到开会的前半个小时,老板说临 时有事,不出席会议,委托财务副总主持。(这也是老板的狡猾之处,他完全已经意识到这个项目将带来的内部冲突和纷争,出于维护自己的权威,他选择了自己回 避矛盾,而我早该认识到,他的回避正好说明了这个项目在公司发展中地位并不是重要的。)尽管,我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大会上讲解了ERP的内涵,并请求了大 量的问题,然而出于元老派和空降兵派早已树立的明争暗斗,这场大会最终在含含糊糊中结束,ERP项目的实施就在争议中开始了。 CIO和实施顾问们切记,没有拍板人在场的启动大会等于是0,如果老板选择了不出席会议,那么这个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时机,就需要认真考虑。所谓天时、地 利、人和三者兼备,项目才可能顺利开展。而我们的CIO们却往往会忽略了这三个因素,对于我所经历的这个项目,现在看来,其实三者都是不具备的。而这也只 是当我做了咨询顾问以后才明白的。

  第三、对企业的历史和现有的状况不了解。经管零星的听到其他人谈到股东之间的矛盾以及公司元老在关键岗位盘根错杂的关系,但自己仍然只是停留在 理性的逻辑上的认识,还不曾亲自体会到这种公司的结构到底有多么的复杂。就像我的母亲常跟我说的一句话”不吃过苦头,不知道厉害”。我历来对所谓的关系不 放在眼里,认为只要自己为公司利益着想,”以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为己任,就是对的。殊不知,错与对本身就没有一个定数,在不同人的眼里,同一件事情的错 对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书本上的理论永远都是理论,要运用得好,都是有前提条件的,就好像牛顿力学,似乎天经地义,但其实必须在速度小于光速的条件下才成 立。

  公司作为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父亲和兄弟三人主掌董事会,兄弟之间的争斗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而看似股份最小的父亲,却实际上控制着兄弟三人 的决策方向,为了加强自己的力量,老大和老二都尽力拉拢公司的元老。元老们倒也自得其乐,从董事们的争斗中获得利益。老三看在眼里,却毫无办法。我们那时 常说,这公司迟早要分家的。但是,只要有老头子在,就分不掉,因为他知道,一旦分家,这一个国内最大的出口生产商,就意味着彻底走向没落。因此他说过”除 非我死!”

  他们幸福吗?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作为空降兵的我们,一点都不幸福。

  第四、你真的理解什么是BPR吗?BPR中文翻译过来是流程变革的意思,但流程变革绝不能仅仅发生在某一个部门,既然制造型企业本身就是一环紧 扣一环的,那么当一个部门的流程发生变化时,势必引发另一个部门相对应的流程变化,大家都在一个工厂里,当你这边红红火火的推出一个网络系统的时候,那边 的人是一个什么滋味?更何况,发生流程变革的还是物流中心这样一个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部门。

  当我们的ERP系统强行的将采购、成品仓拉入进来的时候,就为今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为了满足财务按单计算成本的要求,采购和成品的数据不得不 加入到系统中来。使得这一个系统突然间增加了巨大的数据量和工作协调难度。由于涉及到的人员过多,加上操作上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使得系统培训和现场维护的 工作量增大,在不受我管辖的采购部门爆发了多人拒绝使用系统的事件,最后在老板的强压下,采取了妥协的方式处理,然而这样的没有完全按照系统要求进行数据 录入的结果就是加大了最后输出数据统计的难度,我不得不安排专门的人员对在每个月末协助财务对数据进行系统外处理,”输进的是垃圾,输出的也是垃圾”。而 这点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因为加大了输单的工作量,使得本来对生产部颇有抱怨的采购员们,将怨气撒在了信息人员身上,并且使得他们加入了生产部一起反对 系统的使用。

  这给CIO和实施顾问的经验就是,不要认为按阶段实施ERP模块是一个多么好的主意,实施ERP时,就像下棋,走一步就要想到后面三步,对单独 实施某一个模块可能引发的企业协同问题要有足够的考虑,必须建立模型来分析可能对企业其他部门流程带来的影响,要做好足够的风险应对计划,抵御这种影响所 带来的对系统本身顺利实施以及信息人员信心和工作激情的冲击。

  第五、对团队的关心不够。离开公司的两年来,我以前的下属也纷纷离开了公司,偶尔聊起天来,他们还是很感激我对他们的帮助,这种感谢我相信不是 恭维和客套的话,是他们真心的感受,我亲手把他们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个一个带起来,用我的经验告诉他们如何面对企业的环境。然而其实我心里非常清楚的 是,我并没有真正教会他们什么,当我在复杂的企业环境里为自保而挣扎的时候,我忽略了他们对薪酬、对晋升、对沟通的渴望,我过分的依赖和倚重某一两个人, 而忽视了其他人,在人员的职责分配上无法平衡。其实我知道在他们对我更多的是理解和信任,而这之中带有或多或少的怨气,就如同我对总裁的情感是一样的。

  走上培训和咨询的职业道路,也跟我回顾了我在这里带领团队的经历后的反思有很大关系,我发现我更擅长的是和团队们一起平等的探讨一个问题,然后 解决它;我发现自己更擅长的是告诉他们我的感受,将我所学、所想、所感告诉他们,与他们分享,希望看着他们成长。而这不正是咨询顾问和培训师要做的吗?

  然而也正是这种性格和处理人际的方式导致我在处理物流中心内部人员关系的问题上出现了根本的错误。从事物流的员工基本上是初中生毕业,最多是高 中生毕业,尽管我后期招聘了部分大专生和中专生,但做的好、出成果的往往是那些年纪大、经验丰富、学历不高的人,我认为理念到位、意识到家的人却根本做不 到”吃苦耐劳”这四个字,而如仓管、配送这些一线的工作,那里需要什么理念和意识,只要告诉他们该做什么,然后给他们钱就足够了。这一点我不得不佩服公司 的一个元老,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下属需要的是钱,因此他极力的维护下属的利益,哪怕受贿他也会予以包庇,只有这样,下属才会帮你做事情,跟他们讲什么大道 理,讲什么人生规划,是毫无用处的,当这些处在最基层的员工连温饱都成问题的时候,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赚到更多的钱,甚至不择手段。

  第六、对自己认识不清。我离开公司的时候,听到公司几个副总跟我讲,老板家族里对我的一致评价是工作能力强,但是企业经验不足。我理解他们所说的更多的是企业政治经验不足。而这的确是任何一个职业人都将面临的问题。我仍然将这一点列为个人能力的一部分。

  毕业于名校MBA;一到企业就得到老板器重,成为集团最年轻的高级经理;同时掌管物流、信息两个部门;2年后成为总裁办公室主任……这一系列的 “成绩”的确冲昏了我的头脑。由一开始的虚心请教,到逐渐膨胀的权力欲望,到有意无意的加入到企业的政治斗争中,尽管都是打着”为工作着想”的旗号,但我 的行为,已经昭示了我是属于哪一派的,敌人自然而然的被自己制造了出来。

  其实在这样一个OEM的厂商里,信息和物流相对销售和生产来说,地位是处于次等的。在公司里喊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出货”。我们曾经试图扭转这 一个局面,但根本无法撼动。不能怪罪于政治,这就是企业,这就是企业的战略。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里,当进入门槛很低的时候,企业的战略就是迅速占领和垄 断市场,可惜我们这一帮学习MBA,自称为管理专家的人,还自我陶醉于自己的部门领域,以为能领导公司方向,执掌大旗。其实是对企业战略的认识不到位的缘 故。要怪只能怪自己选错了地方,选错的行业。

  当我离开公司的时候,总裁握着我的手说:”当你40岁的时候,我们一定有更多的可以谈。”我真的要等到那时才能变得成熟吗?

  时至今日,我仍然认为,自己在政治上还只是一个婴儿,”只会做事,不会做官”。

  第七、消息闭塞,不善于学习。”没有比较,就不知道差距”。当我后来开始看一些关于SAP 、Oracle的资料后,我才开始意识到,为什么这些国外的实施商会携带着如此多的表格,按照流程一步一步的操作,连整个项目执行过程都已经成为了业界的 标准。而这些在国内的ERP项目过程中,即便有,也只是流于形式而已。

  由于资金的原因,(其实根本原因是信息化还不重要),我们在erp选型的时候,几乎没有怎么考虑,就选择了国内的一家ERP供应商,只是在实施 商的选择上,经过了一番的讨论,设计了几个标准,最终敲定了一家。而这也促成了公司的信息部成员和实施顾问良好的关系,直到现在仍然保持着联系。实际上在 选择实施商的时候,当产品已无可选择的情况下,我们看重的也只有实施顾问的人品和能力了。

  毫不隐晦的说,当时的确有两家实施商或明或暗的要给我点”好处”。只不过当时的我,以此为耻,甚至也是因为对方有了这样的行为,才导致了我最终抛弃了他们。如今想起来,的确认为自己很幼稚,即便不选择他们,也应当维护良好的关系——-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后来回到杭州,学习了项目管理,成为PMP后,我就一直坚持用这一套理论体系来指导我现在的工作,甚至是日常的生活。也才能够理解,没有一套完 整的实施方法论,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变得很小。当我们还在外人面前吹嘘自己仅用2个月就完成了供应链和财务模块的成功上线时,我相信懂行的人在脸上浮现 惊讶的同时,在内心里也在嘲笑我们的无知了。虽然我们用了大量的时间来统一公司的基础数据,如材料编码、单据标准等,但对于项目的上线过于仓促,造成了基 础的不稳。

  第八、系统上线并不代表成功。大概是听说了很多系统失败的案例,在经过了信息部连续2个月的加班,终于将财务、采购、仓库三个模块实施上线,完成静态数据整理后,我们都以为项目成功了。但实际上它离成功还差得很远。

  我们用了2个月来实施它的上线,却要用1年半来完善和处理上线所带来的麻烦和不变,并考虑二次开发的可能性。因为系统的上线所带来的各部门工作 量的增加,使得出错率大幅度增加,信息部必须抽调两个人专门负责处理物流和采购在系统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因为事先对软件产品了解不够,在盲目系统升级 后,使得数据量成倍增加,服务器根本无法承受,不得不重新购买服务器;另外公司网络硬件系统的不完善也是系统使用遭遇挫折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公司的网络结 构仅仅能满足内网浏览要求的条件下,我们的系统越先进反而会带来越多的麻烦,例如数据掉包、连接速度很慢等,而这些其实都是致命的。

  在一片争吵和质疑声中,我们的系统强行推行了下去,而且大家都知道,只要系统一旦使用起来,就会很难再抛弃,海量的数据会让任何试图推翻它的人 退避三舍。但是在我们刚刚可以喘口气的时候,公司又要求我们将HR纳入到系统中,几乎没有可以商量的余地。我们终于在这里受阻并且永远的停在了这里。在我 离开公司大概1年的时间里,公司仍然在沿用着这套系统,但是1年后,据说后来者将推翻它,另起炉灶,我不知道这背后真正的动机是什么,但我的确怀疑在这种 企业管理环境相当不成熟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再重塑一套更先进、合理的ERP系统。

  第九、取得的成就。一直在检讨自己的不足,但不能够否认 ERP的实施为公司带来了不小的变化。首当其冲的就是系统的上线的的确确的改变了公司的权力结构,将几个元老的权力大幅削弱,权力格局发生了变化,但必须 指出的是,最终得益的是老板,而不是我们。在老板的布局下,打工者永远都只是棋子,不管你坐到多么高的位置。

  在公司的管理水平上,ERP项目的实施将财务、供应链、成品出货连为一体,使得财务的成本按单核算成为可能,彻底改变了以往成本核算的方法。另 外,系统的使用,使得采购、物流、生产的错误责任追究达到了100%的准确,在系统的数据面前,谁也无法推卸责任。系统上线以来,避免了因采购错误造成的 损失至少在500万元以上/ 年,而且有效地遏制了采购员有意的多采购原材料的情况发生。不仅仅如此,系统运行2年所积累的大量的海量数据,成为了公司做出决策和战略改变的重要支撑。 在总裁的授意下,我几乎统计了系统里所有的材料、采购数据,花了一周的时间写下了一份报告,来阐述为什么要对产品种类进行改革。而这份报告在得到公司总裁 和所有空降兵的赞赏的同时,却也引发了元老们的进一步嫉妒和家族其他成员对我的动机的警觉和怀疑,从而使得我周围的环境变得更加的复杂。当总裁在我的报告 上修改一些措辞后,对我说:”我是为了保护你”。而我却不明白他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成绩的取得是不能被否定的,但是在销售额和产值以每年超过50%的速度增长的”火爆形势”下,这一点管理上取得的成就就会被有意或者无意的被视而不见的。

  写下了这么多,而且还要分成三部分,但我认为,其实还有很多的东西没有写下来,一个ERP系统的失败,也绝不仅仅是这些原因导致的,但我点滴的积累一定能让看到这些文字的朋友所有感想,也让我不断的反思,让重新唤起的痛楚和委屈来审视我今天的行为。

  成熟,是每一个人终要完成的目标,我希望这一天能尽早的到来。

国企高管薪酬面临大缩水

国企高管薪酬面临大缩水

国企高管薪酬将有全面制度约束。据知情人士介绍,国有企业高管的薪酬水平未来大致分为三部分,即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中长期激励,此举将给国企高管天价薪酬现象一记重拳。

  《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一个针对各类国企高管薪酬进行统一规范的系统制度,已基本制定完毕并正征求各方意见,有望近期经国务院审批通过后出台。据牵头制定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知情人士介绍,新规将对国企负责人的薪酬结构、水平、考核发放、列支与管理、补充保险与职务消费等内容进行统一规范。但此消息尚未得到人社部的官方确认。

  该人士透露,国有企业高管的薪酬水平未来大致分为三部分,即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中长期激励。其中基本年薪由企业所在地区国有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乘以 一定倍数,再乘以企业规模系数(或调节系数)构成;绩效年薪则为基本年薪的三倍或三倍以下;中长期激励则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及上市公司有关规定构成。

  据了解,早在2006年,国资委规定中央企业的高管薪酬控制在不超过职工平均工资的14倍;一些地区也都作出了相关的”倍数”规定,如北京市国资委出台的暂行办法规定,北京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年薪不应超过本企业平均工资的12倍。

  查阅数据可知,在2008年北京市城镇职工(含国有企业)的年平均工资为44715元,若假定国企职工平均工资接近该水平,则国企高管年薪的上限水平应不超过54万。

  业内人士预测,一旦该规定经国务院审批通过后,将改观不同国企因行业属性带来的高薪的局面,特别是金融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收入差距,有望大幅缩小。

  除对国企负责人薪酬进行统一规范外,不少专家还建议一并对混合所有制企业负责人薪酬进行规范。上述知情人士介绍,中国现有约960多万户企业,可分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私有独资企业三大类。”其中相当一部分混合所有制企业系由国企改制而来,且前者的薪酬水平往往直接影响到后者的薪酬确定,故一并规范相当必要”。

  与国企高管薪酬管理不同,混合所有制企业高管薪酬的确定,需要采取更多的市场手段。该人士建议,在健全内部制衡机制方面,修改《公司法》,明确让上市 公司小股东真正拥有对高管薪酬确定的表决权,”比如占一定比例股份的小股东对所持股公司高管薪酬水平持有疑义时,有权要求召开股东大会重新投票表决,甚至 利用网络投票”。

  在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他给出的建议是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明确公司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成员均由外部独立董事担任;并由有关监管部门提供独立董事名单,供公司从中随机抽选。

广州教育局网站连续数月链接涉黄页面

背景资料:CN域名新规(流量劫持新规)

九、用户(包括域名注册人及管理者)已意识到,域名到期当天,用户即不再是该域名的所有者并同时失去对域名的 管理权,用户意识到域名到期当天,新网互联即可以选择把这个域名无限制重定向到任何一个IP地址,这个IP地址可以是用来收费的一个停留页面或者是一个商 业搜索引擎。
用户接受并同意,新网互联不会也不能核实这样的重定向是否侵犯包括用户在内的任何注册人或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包括但不限于知识产权,隐私权,商标 权);用户接受并同意,新网互联不会也不能核实是否重定向所显示的内容不恰当,或违反任何国家和地区、省、联邦,州或当地的规则、规定或法律,对用户、或 第三的名声有损害;用户接受并同意新网互联的责任仅限于在收到相关司法机关的裁定后及时中止对相关域名的重定向,新网互联不对由重定向引起的直接的或间接 的损失负任何责任。

################################

广州教育局网站连续数月链接涉黄页面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5日08:04  南方日报
广州教育局网站连续数月链接涉黄页面
广州教育局网站链接涉黄页面 简仁山作

  本报讯 (记者/赵佳月) 继广州市物价局之后,广州市教育局网站再度出现黄色链接。昨日广州市教育局网站链接到荔湾区教育信息网已经恢复正常。专家认为其背后,是政府网站管理不善的问题。

  ●网友发帖网站涉黄链接存在四五个月

  5月12日,网友jonchen1在某论坛发帖《广州市教育局官方网站涉黄》,帖子中写道,”当你进入广州市教育局的官网,再进’单位概览-区 县级市教育局-荔湾区教育信息网’,你会发现此网站拼命弹出成人电影之类的网页,该情况一个多月前就是这样了”。此情况很快得到证实。

  好在当日教育局网站迅速发现并及时改正。但即便如此,这样的链接,已经从2月20日一直挂到了5月13日。而根据英文域名注册新规,在停止续费 后45天,是自动续费期,这段时间里不会取消原有域名。也就是说该网站的链接足足存在了四五个月之久。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政府网站背后的管理问题。

  有网友怀疑这是如广州市物价局网站一样,受到攻击;但同时有网友质疑:”中毒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么多天没人管。网管在何处?网警在何处?”

  然而广州市教育局有关工作人员表示,”我们的网站每天都有维护,每天都有更新”。记者在广州市教育局网站看到最新的公告即是当日的,动态新闻的更新时间为5月5日。

  在荔湾区教育信息网上,最新的一篇动态消息发布时间为5月13日,从发布时间看,大致为五六天更新一次。荔湾区教育局一位负责宣传的工作人员表示,其网站有两名工作人员负责更新,具体的更新频度和续费情况却并不知晓。

  荔湾区的梁先生最近也遇到了政府网站滞后的困境。今年4月,广州市独生子女奖励金开始申请。家住荔湾区彩虹街的梁先生前往街道居委会领取的时候,被告知先要在网上填写申请表才能申领,而至今申领独生子女奖金的网站仍未开通。

  ●专家呼吁电子政务不能成为”面子”工程

  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应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应维护和更新本行政机关公开的政府信息。

  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杨凤春认为,不少地方的政府网站形同虚设,许多地方开展所谓的网上办公、网上受理公众投诉的工作名存实亡。

  ”为什么在美国、英国,甚至包括新加坡等在内的地方弄得好好的电子政务,会在中国一些地方走样、变质呢?这就不能不追究到实施电子政务的基础的问题了。严格地说,电子政务只是政府管理的一种技术和手段,本身不具备任何制度和体制的功能。”杨教授如此分析。

  一些发达国家电子政务的推行,是在解决了政府与社会关系、官员与公众关系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使政府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而发明和建立起来的。

  因此,电子政务是建立在良好政府基础设施之上的一种政府服务改进的方式和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子政务本身要求一定的存在环境和条件。在不同 的政府环境和条件下,电子政务既可成为政府更好服务公众的理想工具和手段,但也能成为浪费纳税人开支、假公济私、只顾”面子”而无”里子”的形象工程,必 须防止。

南通软件园北园多联机空调采购招标公告


      已阅读了

Introduction to Messaging Channel – EIP

Introduction to Messaging Channels

Pattern Catalog

Previous Previous   Next Next

Site Home • Patterns Home • Table of Contents

In Introduction to Messaging Systems, we discussed Message Channel. When two applications wish to exchange data, they do so by sending the data through a channel that connects the two. The application sending the data may not know which application will receive the data, but by selecting a particular channel to send the data on, the sender knows that the receiver will be one that is looking for that sort of data by looking for it on that channel. In this way, the applications that produce shared data have a way to communicate with those that wish to consume it.

Message Channel Themes

Deciding to use a Message Channel is the simple part; if an application has data to transmit or data it wishes to receive, it will have to use a channel. The challenge is knowing what channels your applications will need and what to use them for.

Fixed set of channels — One theme in this chapter is that the set of Message Channels available to an application tends to be static. When designing an application, a developer has to know where to put what types of data to share that data with other applications, and likewise where to look for what types of data coming from other applications. These paths of communication cannot be dynamically created and discovered at runtime; they need to be agreed upon at design time so that the application knows where its data is coming from and where the data is going to. (While it is true that most channels must be staticly defined, there are exceptions to this theme, cases where dynamic channels are practical and useful. One exception is the reply channel in Request-Reply. The requestor can create or obtain a new channel the replier knows nothing about, specify it as the Return Address of a request message, and then the replier can make use of it. Another exception is messaging system implementations that support hierarchical channels. A receiver can subscribe to a parent in the hierarchy, then a sender can publish to a new child channel the receiver knows nothing about, and the subscriber will still receive the message. These relatively unusual cases notwithstanding, channels are usually defined at deployment-time and applications are designed around a known set of channels.)

Determining the set of channels — A related issue is: Who decides what Message Channels are available, the messaging system or the applications? That is to say: Does the messaging system define certain channels and require the applications to make due with those? Or do the applications determine what channels they need and require the messaging system to provide them? There is no simple answer; designing the needed set of channels is iterative. First the applications determine the channels the messaging system will need to provide.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will try to design their communication around the channels that are available, but when this is not practical, they will require that additional channels be added. When a set of applications already use a certain set of channels, and new applications wish to join in, they too will use the existing set of channels. When existing applications add new functionality, they may require new channels.

Unidirectional channels — Another common source of confusion is whether a Message Channel is unidirectional or bidirectional. Technically, it’s neither; a channel is more like a bucket that some applications add data to and other applications take data from (albeit a bucket that is distributed across multiple computers in some coordinated fashion). But because the data is in messages that travel from one application to another, that gives the channel direction, making it unidirectional. If a channel were bidirectional, that would mean that an application would both send messages to and receive messages from the same channel, which—while technically possible—makes little sense because the application would tend to keep consuming its own messages, the messages it’s supposed to be sending to other applications. So for all practical purposes, channels are unidirectional. As a consequence, for two applications to have a two-way conversation, they will need two channels, one in each direction (see Request-Reply in the next chapter).

Message Channel Decisions

Now that we understand what Message Channels are, let’s consider the decisions involved in using them:

One-to-one or one-to-many — When your application shares a piece of data, do you want to share it with just one other application or with any other application that is interested? To send the data to a single application, use a Point-to-Point Channel. This does not guarantee that every piece of data sent on that channel will necessarily go to the same receiver, because the channel might have multiple receivers; but it does ensure that any one piece of data will only be received by one of the applications. If you want all of the receiver applications to be able to receive the data, use a Publish-Subscribe Channel. When you send a piece of data this way, the channel effectively copies the data for each of the receivers.

What type of data — Any data in any computer memory has to conform to some sort of type: a known format or expected structure with an agreed upon meaning. Otherwise, all data would just be a bunch of bytes and there would be no way to make any sense of it. Messaging systems work much the same way; the message contents must conform to some type so that the receiver understands the data’s structure. Datatype Channel is the principle that all of the data on a channel has to be of the same type. This is the main reason why messaging systems need lots of channels; if the data could be of any type, the messaging system would only need one channel (in each direction) between any two applications.

Invalid and dead messages — The message system can ensure that a message is delivered properly, but it cannot guarantee that the receiver will know what to do with it. The receiver has expectations about the data’s type and meaning; when it receives a message that doesn’t meet these expectations, there’s not much it can do. What it can do, though, is put the strange message on a specially designated Invalid Message Channel, in hopes that some utility monitoring the channel will pick up the message and figure out what to do with it. Many messaging systems have a similar built-in feature, a Dead Letter Channel for messages which are successfully sent but ultimately cannot be successfully delivered. Again, hopefully some utility monitoring the channel will know what to do with the messages that could not be delivered.

Crash proof — If the messaging system crashes or is shut down for maintence, what happens to its messages? When it is back up and running, will its messages still be in its channels? By default, no; channels store their messages in memory. However, Guaranteed Delivery makes channels persistent so that their messages are stored on disk. This hurts performance but makes messaging more reliable, even when the messaging system isn’t.

Non-messaging clients — What if an application cannot connect to a messaging system but still wants to participate in messaging? Normally it would be out of luck; but if the messaging system can connect to the application somehow—through its user interface, its business services API, its database, or through a network connection such as TCP/IP or HTTP—then a Channel Adapter on the messaging system can be used to connect a channel (or set of channels) to the application without having to modify the application and perhaps without having to have a messaging client running on the same machine as the application. Sometimes the "non-messaging client" really is a messaging client, just for a different messaging system. In that case, an application that is a client on both messaging systems can build a Messaging Bridge between the two, effectively connecting them into one composite messaging system.

Communications backbone — As more and more of an enterprise’s applications connect to the messaging system and make their functionality available through messaging, the messaging system becomes a centeralized point of one-stop-shopping for functionality in the enterprise. A new application simply needs to know which channels to use to request functionality and which others to listen on for the results. The messaging system itself essentially becomes aMessage Bus, a backbone providing access to all of the enterprise’s various and ever-changing applications and functionality. You can achieve this integration nirvana more quickly and easily by specifically designing for it from the beginning.

So as you can see, getting applications set up for Messaging involves more than just connecting them to the messaging system so that they can send messages. The messages must have Message Channels to transmit on. Slapping in some channels doesn’t get the job done either. They have to be designed with a purpose, based on the data type being shared, the sort of application making the data available, and the sort of application receiving the data. This chapter will explain the decisions that go into designing these channels.

To help illustrate the patterns, each one has an example from a ficticious, simplified "stock trading" domain. While none of these examples should be used as the basis for implementing a real trading system, they do serve as quick and specific examples of how the patterns can be used.


Home • Patterns •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revious   Next Next

© 2003 Gregor Hohpe • Bobby Woolf • All rights reserved.

谈中国电子商务(五)网上分店与虚拟加盟

2009/05/10 – By 数位之墙 – 关键字/标签:电子商务 搜索引擎 门户网站 网络广告 B2C 品牌


》高阶工作机会《 – 年薪100万台币及15万人民币以上的工作
供应链经理级 Sales/Account Manager (苏州) 电子商务/客户服务主管 电源研发工程师/经理/处长 客服资材主管 客户服务主管(处长级以上) 设备及自动化设计高阶主管 (桃园) 机构技术主管  更多

 

◎开设分店成本低廉

 

由于电子商务是「电子」加「商务」,也因此有很多传统商务的运作方式被使用到互联网来。例如我们常听到的直营分店,加盟连锁,代理经销等。这些模式的原理不论在线或线下都一样,但在在线的部分,实际做法则会因互联网擅长处理信息流的特性而有所不同。

 

建立一个电子商务网站独立经营,基本上就算是直营店模式。看似简单,但是却也面临了「店要开在哪里」的问题。大部分网上直营店面临的困扰是,不做推广就没人潮流量,一旦做推广,购买网络广告的效果很差,成本高又吃不消。

 

把店面开在深山里,然后到大都市的市中心去发传单,希望消费者到店里购物,这难道不是大部分初创电子商务公司在干的事情吗?如果把「到大型网站购买网络广告」当成销售渠道来看,这种渠道的销售效率是非常低落的。

 

对比到实体世界的商务,大家都知道开店要开在人潮聚集处,要开在市中心而不是深山里。而「网上的市中心」在哪里?这就难怪有些电子商务网站选择到淘宝去开分店了。在实体世界,开分店的成本很高,而在虚拟的世界里,开分店无非就是另外建立一套系统而已。

 

这就是直营分店模式搬到网上的差别:你可用低廉成本在网上建立无数分店。然而,人潮聚集处并非只有淘宝。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以及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校内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络,都可能摇身一变成为新的开店平台,吸引大量B2C 业者来开分店,或乾脆在此开直营店。

 

◎虚拟加盟的运作方式

 

在实体世界里,除了直营分店之外尚有加盟模式。由加盟者出资获得 品牌与经营授权,甚至负担店租与店内硬件设施成本,开设与直营店相类似的店面。因为在实体世界里开设分店的成本太高,所以经营者才需要透过加盟模式将这个成本转嫁给加盟者,达到快速展店目的。

 

由于在网上开分店的成本太低,这种模式在网上比较少见。然而,因为互联网擅长处理信息流的特性,却诞生出新的「虚拟加盟」方式。电子商务经营者与加盟者之间采用销售后分成的方式合作,而加盟者则获得一个自己的授权网店的网址,可用于推广。

 

例如,网上超市「一号店」(http://www.yihaodian.com)就采取这种方法,开设了「天涯一号店」(yihaodian.tianya.cn )以及「新浪乐居一号店」(http://yihaodian.house.sina.com )。这种类似于开设分店的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与合作方采取售后分成的方式。

 

 

此外,从加盟店网址来看,加盟者似乎有一个自己的店面。但其实不论开设多少加盟店,最终交易都是发生在原来的直营店,加盟者根本没有自己的系统。当新浪用户来到一号店时,一号店就换上新浪招牌;当天涯用户来到一号店时,一号店就换上天涯招牌,如此而已。

 

不论交易是怎么发生的,背后的客户服务,物流,金流,其实都是由原来的直营店面完成,加盟者仅需专心在想办法导入人潮流量到加盟店网址去进行消费。这种加盟系统可以再扩大到个人,最终行成加盟体系(Affiliate Program) ,让即使是博客的经营者也可加盟。

 

◎销售后分成将成主流

 

Affiliate Program 可以翻译成「夥伴计画」,这个由Amazon发扬光大的推广模式,在西方世界已经行之有年非常成熟,可视为是完全看透了互联网擅长处理信息流特性的典范。在中国,知名的网上男性衬衣销售商Vancl 的发迹部分原因就是靠著Affiliate Program 。

 

在2005年的时候,有些台湾的电子商务公司到大陆来开疆辟土。当时大陆的电子商务环境还不太成熟,对方很惊讶的跟我说,大陆的网际网络流量很不值钱,流量很大,但是对电子商务公司来说,要的不是流量而是销售,而大陆的互联网流量大部分无法转换成销售。

 

这个问题相信是目前大部分电子商务公司的问题。你可以花大钱到新浪去买广告,但是新浪的广告所带来的流量最终转化成销售的比例却很低。而,新浪理所当然的不保证效果,他甚至不保证广告有人点击。在这种情况下,依照销售后付款的广告型态,将在中国逐渐兴起。

 

这种业界称为CPS (Cost Per Sale ,销售后分成)的广告型态,逐渐出现在中国大陆的广告市场,类似的广告联盟也不断冒出。由于广告曝光(CPM )与广告点击(CPC )对电子商务公司来讲,如果没有转化成销售都没用的,在B2C 大潮来袭之下,CPS 广告将成一大主流。

 

有了分店与加盟,还需要网上代理商与经销商吗?由于网上销售等于直接面对终端客户,传统经销代理制度对网上商城来说似乎不再必要。然而,传统行业在开设自己的网上商店时还是引入了这种体系,例如李宁的网上销售战略。这更多是出于价格/品牌/渠道管制的考虑。 (文:数位之墙

Fwd: 采用EJB开发的三个优势

IT专家网 web服务子站  我的主页 | 我的资料 | 取消订阅   
征稿
IT专家网web服务子站每周免费邮件,为IT专业人士及企业级用户提供及时、专业的WEB服务信息及相关技术,包括行业新闻、专家答疑、Web服务发展、Web服务开发、成功案例、新技术推荐等最新信息。欢迎向我们发送您的反馈意见:baocl@ctocio.com.cn

独家奉送

采用EJB开发的三个优势
JAVA语言已经慢慢的在成为主流的开发语言之一,或者说现在已经成为了主流的开发语言。在JAVA语言平台上,也出现了多种开发模型……
现在JAVA开发平台上主要有两种架构,分别为B/S模式与C/S模式。一些软件开发人员在向B/S模式转换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难题。即需要重新修改原先的B/S架构才能够顺利过渡到B/S模式下……

讨论区

技术趋势方案案例

REA,RIA规范化发展趋势(一)
当今的开发者被期望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工作,平台,架构,语言,基本上”掌握所有的领域,但是在任何领域也不是专家”。你的IDE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超越简单的编译程序以及调试器来解决当代开发者面临的挑战 ……
自从1999年作为Java (BC4J)业务组件开始,ADF业务组件(ADF BC)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

专家答疑

 

BBS/BLOG

 

美国1105独家精华文章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04-2008, TMG – CTOC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