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未分类

“过早优化”是万恶之源……

 
 

iAmFisher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09-1-6 通过 FeedzShare最新文章


来自: Pure Pleasure – Reborn

已有 5 人推荐

knuthatopencontentalliance

上个月徐宥同学的一篇”编程珠玑番外篇3 — 关于程序优化的八卦“中提到Donald Knuth说的一番话:

We should forget about small efficiencies, say about 97% of the time: premature optimization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Knuth, Donald. Structured Programming with go to Statements, ACM Journal Computing Surveys, Vol 6, No. 4, Dec. 1974. p.268.)

真知灼见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才可以看得清楚、想得明白、说得简单易懂令人醍醐灌顶。爱德华•墨菲提出”墨菲定律”时候也是如此

所谓”premature optimization”(过早优化)其实并不是只有程序员才能看得懂的概念。生活中”过早优化”的例子比比皆是。我有个朋友生活中就有典型的这种习惯,比如他报名去练太极拳,在第一节课还没上的时候就先跑去把全套装备都买齐——当然包括很多第一节课之后就发现买错了的,以及因为实际上没上过几节课之后就再也不去了所以永远堆在仓房中的剩下的全部。这就叫”过早优化”,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在至少某一方面有这样的习惯,不信看看身边,有多少人是这样的:他们在做什么事儿还没怎么样的时候早已开始憧憬成功之后的结果,比如,”这笔钱赚到手之后我要……”,或者”如果他们肯投资给我就……”。甚至那些在某些领域中颇有成就的人也很难例外:猜一猜就知道有多少人致死也没得过什么大奖,可是”获奖感言”早已练习了无数遍——当然,那些真的得了大奖的人中也有一大部分同样提前练过很多遍。

之所以几乎每个人都无法摆脱”提前优化”的倾向,可能在于我们作为人类,面对必然的死亡,很多的时候只能靠”希望”支撑——父母们常常称自己的孩子为”(未来的)希望“,也是这个道理。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希望”可能会成为陷阱,也许是很多人没有想到过的事情。所以,Donald Knuth说的其实并非只有程序员才犯的错误,而是几乎所有人都可能一不小心就掉进去的陷阱。

无论在什么领域,解决问题的一个”优势策略”就是”尽量关注当前问题”。未来么,”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总觉得教育那些终究要离开象牙塔的孩子们“要有远大理想”是最恶毒的教育——因为象牙塔之外充满了意外。我总是劝诫我的学生,”少想那些没用的,该干嘛干嘛去”,说文绉绉点,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活在当下”是很少有人真正学会的生活艺术。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Fwd: 企业CIO应该正确认识服务器虚拟化

 如果您不能正常浏览此邮件,请至:www.SearchCio.com.cn/newsletter/weekly20081219.htm
TechTarget中国
  TT CIO每周聚焦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本周热点技巧
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CIO把服务器虚拟化看作是节省数据中心空间、能源消耗和制冷需求问题的重要手段。结果是,他们的业务也发生了变化。事实上,企业如果只是为了能耗和制冷问题而进行虚拟化,那么,他们可能犯了一个错误。
 
本周热点技巧

云计算对于PC机和网络连接的影响极具颠覆性和创新性,它将改变企业采购和使用相关技术的方式。用户和供应商可以购买多层次的云计算产品来配置基础设备、改进业务流程。

 
本周热点技巧
Veeco Instruments公司决定同一家一英里以外的一家生产厂商共同巩固它的企业总部,高级IT主管Linda Chan就有了机会来对自己负责的领域做一些巩固:改造公司的数据中心。
 
本周回顾
Gartner总结出离岸IT外包业务的30个国家
Microsoft:空间计算的未来
虚拟化技术为中小型企业带来机遇和挑战
云计算:12个理由让你选择它或放弃它
实施数据中心虚拟化 四步骤需要遵守
整合存储管理使数据管理更加高效
信息随需应变: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IBM的新型企业数据中心构想对CIO的意义
IBM信息随需应变:加快实现业务价值和创新的速度
 
联系我们
若有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的编辑交流:
Email: editor@techtarget.com.cn
MSN: techtargetchina@hotmail.com
 
TT安全 |  TT存储 |  TT SOA |  TT服务器 |  TT CIO |  TT数据中心  | TT数据库  | TT网络  | 关于我们
  TT CIO是TechTarget中国旗下的专业IT网站,专注于企业级安全领域的技术发展。若想退订此邮件,请点击这里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08,TechTarget中国

高风险,高回报。

日本下沉之惑:祸起何处?

中国复旦大学金融学教授孙立坚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2009-01-06

选择字号:   

加入收藏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电邮给朋友 打印本文章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写信给编辑

另外,也是跟中国一样,日本金融体系受到的影响是滞后于实体经济部门的。因为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监管部门对高风险金融投资的限制在加强,而专业投资部门对风险厌恶的程度也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而日益上升,所以,高风险的金融产品投资的比例就很小,相反,日本部分家庭的投资结构因为零利率政策的关系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不得不开始去寻找和银行存款不同的其他高收益的投资。这也是近来日本国内消费者参与海外套息交易活动比较旺盛的理由之一。尽管如此,日本家庭的总资产结构中还是银行存款要比美国家庭的比例高很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银行体系还健全,日本消费者的财富效应不会受到很大的打击。这一点与近日的欧美情况完全不同。但是,当企业业绩下滑,资本市场受到美国市场的连累,银行的资产质量开始降低,这就影响到他们的评级标准和海外融资的能力,所以,日本近来银行体系也开始出现流动性短缺的问题。这也是造成日本一部分企业无法生存的的原因之一。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日本央行一方面要向这些困难银行注入资金,另一方面因为套息交易平仓回流的资金增多而不得不去市场进行”回收”。

最后,日本政府的财政能力经过泡沫经济崩溃的冲击后疲软了很多。但是,日本政府想通过减少行政开支,调整税收结构,比如,企业减税而消费税提高来增加公共投资的步伐,以改善阻碍日本社会消费能力和生产能力的社会保障体系。不过这需要时间,不可能像中国政府那样,能及时出拳,增加政府投资和消费的行为来 遏制经济衰退。

不管怎样,日本经济今天又再次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中国不能小视日本抵抗金融风暴冲击的能力,甚至在某些方面这种能力还高于中国这样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的大国经济。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日本企业的存货管理在泡沫经济崩溃后得到很大的改进;二、日本利用银行的高负债来维持投资的融资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的调整。三、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初期,银行为了减少其坏账的比例,对没有还款能力的企业实施了”展期”的救助策略,而对有能力还款的企业则加强了收回流动性的做法,尤其是对增长潜力大而缺乏资金的企业都放慢了贷款的节奏。结果造成坏企业挤出了好企业。但今天通过前一阶段的痛苦调整,我们没有发现日本银行业因为害怕不良资产而”姑息养奸”的问题。缺乏流动性而倒闭的企业今天不是少数。也就是说,日本金融体系和产业调整一直在进行中,因为金融大海啸而形成的”硬着陆”风险较低。四、日本国民的财富水平较高和贫富分化的程度较低,尤其是经历了泡沫经济崩溃的锻炼,适应经济增长放慢的自我调节能力较高,所以,克服危机所需要的”群众基础”和”平静的心态”较好。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手上虽然没有”中国牌”,但也有自己克服危机的比较优势。

总之,这场危机让日本社会上上下下都学到了很多东西。在和日本学者的交流过程中,我注意到他们谈得最多的是”东亚增长模式建立在美国无节制的信用透支基础上是危险的”这类话题。另外,他们也意识到自己管理金融财富的能力还远远不如欧美国家,甚至在危机的现阶段,日本海外投资的战场主要也还是集中在成熟的欧美市场,而且多以存款和债券形式投资,结果收益率严重受到损失,而美国的海外资产有不少是放在新兴市场,而且投资的产品有很多是股权类的高收益产品,充分分享到了新兴市场高速经济增长所带来的高收益。现在存量上美国还是债务累累,但是流量上美国海外资产的成功运用确实让日本感到”自惭形秽”。

据日本学者介绍,日本家庭的资产结构主要还是银行存款。日本国民还是仰仗终身雇佣时期靠不断增长的工资收入来维持生计的那种思维模式——放在银行里的工资收入不再做进一步的理财规划。实际上,这是很危险的,由于日本企业经营模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的加剧,这种理财方式和金融文化使得日本家庭的财富萎缩问题会日趋严重,这必将影响到日本国内的消费能力和对外经济的依存度。所以,应该像美国家庭那样走出去,充分分享全球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长效应。虽然,日本有些家庭已经出现了这样的主动性理财迹象,但还是远远不够,依然让人感到通过辛苦干活挣得工资才是信得过的财富资源。这种保守的文化就必然会制约日本社会的金融创新能力和日本财富增长的路径。我想来自于日本社会的这些深刻反思,同样会给传承了东亚增长模式的中国经济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吧!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Keso:《网络营销实战密码》序

ZAC请洪波作序,真是牛人作合。

 
 

iAmFisher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09-1-5 通过 FeedzShare最新文章


来自: 搜索引擎优化SEO每天一贴

已有 7 人推荐

感谢Keso给我的《网络营销实战密码》写序 – 虽然我们未曾谋面。我们都是每天坐在现实的椅子上,却生活在网络虚拟世界的人。

——————————————–

《网络营销实战密码》序

很多年之前就有人断言,以后将不再有网络公司,因为所有的公司都将成为网络公司。这个预测未免过于乐观,事实是,先行一步的企业,先行获得了互联网赋予的力量,网络成为他们的竞争优势之一。如果放眼更长远的未来,互联网可能将不再是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但脱离互联网的企业一定意味着被淘汰。

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已经有2.53亿互联网用户,并且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多的人将越来越多的时间,分配给了互联网。这已经为中国企业拥抱互联网提供了极佳的商业基础。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上网的技术门槛、资金门槛已经空前降低。现在,借助互联网,偏远山区的果农可以将他们的水果卖到全国,一个个人也可以一年把数亿美元的鞋卖给美国人。

2008年年初,雪灾封路,湘西40余万吨椪柑积压。果农在网上发帖,呼吁阿里巴巴的首席执行官马云出手相助。其实,果农们无须求助任何人,他们自己就可以救自己,借助各种现成的网络手段和工具,他们自己就可以开展网络营销。但是,因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成为阻碍人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一个现实障碍。人们倾向于把网络营销看得过于高深,过于技术化,以为这只是专业人士才做得了的事。

我一向认为,互联网是继电的发现和使用之后,人类最重要的发明。我们无需了解有关电的专业知识,只要使用它,就可以为我们带来实际的利益。互联网也是一样,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互联网既不神秘,也不高深,它只是一种可以为我所用的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只要用,就可以为我们每个人带来实际的利益。也许,我们需要一本手把手教我们利用互联网的书,就像《怎样养鸭》、《怎样照相》这样的书。

Zac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多年来,Zac做了大量普及网络营销知识的工作,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网络营销专家。Zac的书从市场与产品研究、网站转化率、带动网站流量三个角度介绍了很多实战网络营销技巧。最值得推荐的是,Zac介绍的技巧简单、实用,只要愿意,绝大多数普通人都能看得懂,用得上,不需要懂HTML,更不需要懂编写程序。

我和本书作者Zac是通过互联网认识的,他大部分时间呆在新加坡,我们迄今尚未见过面,我们之间所有的交往,都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我想,他普及网络营销知识的过程,也是对自己最好的营销,同时也是对网络营销价值的最好证明。

keso(洪波)

五季咨询
it5g.com
keso.5gme.com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一个幼儿园老师的博客

看看…

 
 

iAmFisher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09-1-2 通过 黄志光的BLOG


我儿子现在2岁8个月,正在石景山的一所幼儿园里上亲子班,按猛小蛇的说法,就是幼儿园的预科班。幼儿园的每个小朋友都会有一个小册子,这个小册子里记录了孩子的基本情况和老师的意见。每个星期,这个小册子都会在家长和幼儿园之间传第一次,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在上面用文字交流。而从上上个星期开始,老师就不再通过小册子而是通过博客来与家长沟通了。

和其他教育类博客或者幼儿园博客不同的是,这个幼儿园老师的博客不但记录了学校里每天进行的活动,还将小孩每天在幼儿园的活动情况照片拍了下来,一个星期会有200多张。而这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却是一个很大的创新,也获得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幼儿园老师—-20个左右的小孩—-40个白领(家长)—-若干白领家长的亲戚朋友(宝宝在幼儿园的可爱表现获得照片链接的二次传递)

幼儿园老师—–家长 畅通无阻的传递

宝宝在幼儿园干什么—–家长的好奇心

宝宝在幼儿园的照片—–家长的满足感和传递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关于互联网的两次长考

来自:若邻刘苏怡(貌似在5G实习过)的Google Reader分享

 
 

iAmFisher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08-12-22 通过 雷军:人因梦想而伟大 作者:雷军


2008年4月,李彦宏说,”五年后不再有互联网公司,因为所有公司都在用互联网”。这句话引起了很大轰动。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未来不再有所谓的互联网公司,我曾为这个问题在1999年就思考了半年时间,至于是不是五年时间,现在还不好说。

 

虽然我早在1993年就开始用互联网,1996年是发烧级的BBS站友,但关于互联网是什么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我曾思考过两次很长时间,一次是1999年创办卓越网之前,一次是2004年出售卓越网之后,每次都长达半年时间。两次长考的结论也很简单:

1. 互联网首先是工具,未来不存在所谓的互联网公司。

2. 互联网是一次观念的革命,只有改变观念,才能跟上互联网时代。

 

一、1999年最困扰的问题:互联网公司是什么?

 

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

 

美国互联网热潮从1995年Netscape 上市开始拉开序幕,AOL, Yahoo, Amazon, eBay等公司陆续登场,NASDAQ指数1000点涨到创纪录的5132点。2000年4月互联网泡沫破灭终止了这次热潮,接着大批 dotcom 公司关门,NASDAQ指数跌回1000多点。这种疯狂是1998年传到中国的,到1999年达到巅峰。处在躁动中心的北京,每个人都有点慌乱。只要是互联网,无论做什么,不管是否能赚钱,都有VC的巨额美元投资。

 

我明白在这样的潮流面前,不能做时代的看客。但十年商业经验让我想不明白:这些公司靠什么挣钱?什么时候能挣回烧掉的钱?实在有太多想不通的问题,我决定先跳进去,边做边想。

 

1999年初,我在金山内部种了一块试验田,建立了一个专门的事业部,招了十多个人,做软件下载站,取名叫卓越网。很快我们做到了第一名。但接着问题出来了,做下载需要很多服务器和带宽,而当时服务器和带宽都非常贵,用户又不愿意付钱。没有任何收入,同时需要消耗大量的费用,这个业务如何支撑下去呢?软件下载业务每天着消耗的大量现金,我当时非常痛苦,内心有很多问题没有答案:互联网公司是什么样的公司?互联网公司靠什么挣钱?做什么样的互联网公司有前途?

 

想了半年多时间,一直到1999年10月。有一天,我突然明白了:

 

1.不存在所谓的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未来每个公司都变成互联网公司。

 

2.做电子商务最有前途。因为互联网是一个先进的生产工具,传统公司应用互联网最快的方式就是电子商务,这就是所谓的”水泥+鼠标”。当然,电子商务也是过度性名词,因为未来所有公司都会是电子商务公司。

 

3.当时我们做的软件下载不 下功夫做,因为软件下载投入太高,而想象空间有限。

 

就这样,我痛下决心,放弃软件下载业务,转型做电子商务,做图书音像的网上零售。为了把这件事情做大,1999年底,我说服了金山董事会把卓越分拆出来,单独运作。当时我非常自信,觉得已经想透了,一定能成功。我力主不融VC的钱,而是金山股东自己投资。后来,金山主要股东投资了1600万,因为联想是金山的大股东,也投资了几百万元。

 

那个时代,大家都是烧VC的钱。而卓越网,从一开始,我就坚信一定会成功,这种信心是用我们自己投入的1600万来表达的。

 

二、2004年卖了卓越后整整想了半年时间:互联网到底是什么?

 

2004年9月,我在出售卓越网的协议上正式签字了,亚马逊以7500万美元全资收购了卓越网。卓越网从2000年5月正式创办到出售,仅四年四个月时间。

 

对于创业者来说,卖掉亲手创办的企业,一定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我为了尽快从痛苦的情绪中走出来,决定尽量不上卓越网,决定尽量不见卓越网老同事,把主要精力用来总结卓越网四五年的成与败,琢磨未来的发展机会。这个过程想了半年多,后来主要在想:什么是互联网?为什么互联网公司毛利率高增长快?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得出了如下的结论,今天回想起来也非常有意思:

 

1.开放和合作是互联网公司成功的关键。互联网首先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每个人都是节点,互联是互联网成功最关键的要素。任何封闭式的业务模式都会遇到很大挑战,今天Yahoo(一站式门户)困境也折射了我当年的想法。

 

2.互联网公司最厉害是靠机器赚钱。一旦产品研发完成,用户量到了一定的规模,只要服务器开着就可以赚钱了。到了这个阶段,产品研发推广的边际成本为零,服务器带宽成本逐年下降,毛利率自然就上来了,业务增长速度也比较快。而且,机器是7X24小时工作的,当然运维人员要全天候确保运营质量。

 

3.口碑营销和网盟是互联网公司营销核心。互联网公司直接面对所有用户,好产品仅靠口口相传就能成功。和拥有用户的其他互联网公司结盟推广,也是最有效的推广模式。

 

4.互联网公司管理相对容易。首先是业务、内部运作系统高度IT化,这点和传统公司非常不同;其次,很容易推动量化管理;还有,对人的依赖并不高,很容易做知识管理,系统自动记录了大部分人的工作,人员流动对企业影响比较小。

 

5.互联网公司靠提供服务来挣钱,而软件公司靠卖产品挣钱,这种模式就决定了软件公司的业务不容易持续稳定增长。一定要从卖产品模式走到卖服务的模式。

 

6.互联网的关键就是快。互联网产品的模式就是研发人员和用户一起开发产品,有阶段性成果就先推出去,听用户反馈,按用户意见去修改。

 

7.未来十年的热点是移动互联网,手机上网是一种趋势。

 

我把这些全部总结成一条:互联网是一次观念革命,是”深度互联,全天候快速反应”的观念。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互联、全天候、快速。因为是互联网,所以联盟非常关键,联盟是互联网业务必须考虑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说如何整合上下流,如何整合更多的推广资源;全天候,传统的业务是 5X8,而互联网必须是 7X24,必须确保任何时候业务都能正常运行;快速,更是互联网的精粹,必须快速开发、快速推广、业务快速成长等,反应速度一定要比传统业务反应快十倍,才有更大的发展机会。

 

就是想清楚了这些,我做了两件事情:

(1)从2005年初开始我在金山内部发布了全面转型互联网的动员令,现在金山业务几乎全部来自互联网。

(2)2006年初我毫不犹豫投身了移动互联网行业,比如投资了乐讯(移动互联网最大的社区)和UCWEB等。最近出任UCWEB董事长,为移动互联网行业摇旗呐喊,也是我深思后的决定。

 

在一些重大产业变革的时候,认真思考,的确可以帮助自己把握机会。 

 

登录www.leijun.com直接访问雷军博客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方军:哈哈,孤岛客年度图书

暴强。

 
 

iAmFisher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09-1-2 通过 mindmeters思维的乐趣


哈哈,孤岛客年度图书。详见黄集伟的博客,有点评。

这里是虚拟版。

★《从头到尾打酱油》|赵枵頎作品-常讲文亦版

★《高效装13的七个习惯》|钱夂韴作品-中国倾年版

★《几条鱼决定我们的一生》|杨老颓主编-骇囡版

★《雷人成语小字典》|本书编辑组集体作品-尚武版

★《雷人总比囧人多》|王敮嫑作品-师友共业版

★《脑瘫来自火星脑残来自金星》|陈憊攷作品-基林纹饰版

★《三聚氰胺沉思录》|郑豗遬作品-贰加壹连版

★《山寨那些事儿》|周巶錃作品-中国有益版

★《小三使用手册》|李硚霌作品-故都宜林版

后面正式的书我就不列了,去黄集伟那儿看吧。

http://blog.huangjiwei.com/?p=2908

comment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Fw: 屁股着火——项目经理应该小心的游戏之六

Manage it!
From: 小熊
Sent: Tuesday, January 06, 2009 10:12 AM
Subject: 屁股着火——项目经理应该小心的游戏之六

一天,一封来自公司大人物的紧急邮件把你招呼到公司。邮件里说:”别弄那个项目了,赶紧开始做这个吧!”

可以确定,如果此事发生一次,它就还将多次重演。项目经理和团队都会周旋于几个项目之中,或是在两个项目之间不停切换。不管是哪种状况,项目经理都陷入多项目、多任务切换的泥潭,而且整个团队亦是如此。项目经理知道自己无法取得任何成果,所有项目的紧急程度却在不断攀升、攀升、攀升……

当管理层害怕或无法一次将精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之上时,就会发生屁股着火的状况。有以下几种形成原因:技术人员过去就曾延迟交付,公司没有战略规划,或者公司的战略规划没有分解成足够详细的具体工作规划。

项目经理可以采取下面这些行动。

  • 按小时间盒迭代进行规划,在每个迭代边界都开始新的工作。要达到该目的,迭代必须足够短,比如一周或两周,这样才有机会开始新工作。
  • 如果无法管理迭代,就按功能逐个实现,使用按阶段式的交付。
  • 将采取这种策略的成本告诉管理层,让他们选择是要解决时间上的危机,还是要付出额外的成本。参见16.7.1节,了解如何帮助管理层计算成本和收益。
  • 策略确定后,帮助公司检查相应的具体措施。可以这样问:”根据该策略,我们会得到这样的结果。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么?”
  • 项目经理可以调整估算方法,让团队更容易达到最初的估算日期。如果团队无法满足估算日期,管理层可能会别无选择,只能让他们去做别的事情了。保证大家都用”小石子”式的方式(见5.8节),而且尝试使用持续集成(见9.1节),这样团队就可能完成一些工作。
  • 有时,如果客户觉得还不需要目前的产品,也会发生”屁股着火”的状况。管理层觉得团队没有完成这个产品的必要,他们想让所有的人或者绝大部分人去参与别的项目。既然如此,要让大家以短期迭代方式工作,而且在项目启动时就要知道是否存在会导致项目推迟的原因。还要确保管理层已经制订出了项目组合方案,而且目前也在管理该组合方案。请参见第16章。

“屁股着火”会浪费所有人的时间。不过,管理层有时就是无法改变他们的管理风格,或者就是不相信同时进行多个项目会浪费时间。如果你陷入此类状况,不妨考虑如何创建一个单一项目的工作环境,这样你和团队都可以成功取得进展。

※※※※※※※※※※※※※※※※※※※※※※※※※※※※※※※※※※※※※※※※※※※※※※※※※※※※※※※※※※※※

amazon项目管理五星级图书《manage it!》试译稿预告

收藏到:Del.icio.us

经济危机让企业搁置外包计划

经济危机让企业搁置外包计划
2008年12月30日11:51

去十年中企业越来越多地将技术工作外包至工资水平较低的地区,以节约资金。但现在看来,经济疲软也对外包行业造成不利影响,至少短期内是这样。

根据Information Services Group Inc.旗下外包咨询公司TPI的数据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签署的外包协议金额为6年来季度最低水平。当季金额在2,5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包协议仅有128项,总价值大约144亿美元。交易数量较上年同期减少大约20%,比第二季度减少22%。

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商业管理学教授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Kennedy)表示,人们或许认为有助于企业削减成本的服务行业能够在经济低迷期蓬勃发展;但企业将在未来几个月中被迫作出何种改变还存在太多不确定性,因此很多企业推迟了全部重大决定,其中也包括是否将业务外包出去。

这种趋势正在印度显现出来;很多提供技术外包服务的企业总部设在这里。例如,印度最大的外包公司之一Infosys Technologies Ltd.最近停止招聘,并表示某些客户已经推迟了部分项目的时间。

经济低迷将在几个方面改变外包行业。

首先,企业选择外包的项目类型正在发生变化。外包调研公司Brown-Wilson Group合伙人道格•布朗(Doug Brown)表示,过去很多企业将软件开发外包出去,而现在被外包的新型业务主要是基础设施管理服务,如监控企业网络或远程操作数据中心等。而这些都是传统的低利润业务,是很多大型外包公司一直在努力避开的。

企业也开始停止外包需要动用大量员工并重新检查内部业务流程的大型项目,而更倾向于短期外包协议,即能简单地将美国业务转移至其他以更低成本完成同样工作的地区。(海外工人的薪资水平依然不高:外包公司GlobalLogic Inc.首席执行长彼得•哈里森(Peter Harrison)目前付给印度雇员的平均年薪为大约15,500美元,低于2004年的水平。)

选择外包的企业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哈里森表示,过去他的客户中大、中、小型企业都有;但过去6个月中企业构成发生了变化:外包业务的小企业减少,但大企业增加。

原因之一是大型企业通常拥有确定的工作流程,很容易被外包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复制。

密歇根大学教授肯尼迪说,小企业并不总是通过外包来节约成本,它们与外包公司合作通常要比雇佣新员工更快。不过现在很多小企业都在裁员,而那些仍在招聘的企业也更容易在当地找到适当人选。

尽管如此,肯尼迪仍预计外包业放缓只是暂时的。

他说,企业仍会继续努力削减成本,预计大规模外包交易将于2009年下半年恢复。

事实上,根据Hackett Group Inc.对200家跨国公司的调查显示,企业计划外包的技术类职位比例将由2008年的15.4%增至2010年的25.1%。

Ben Wort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