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从2008年9月份开始,我的博客流量暴涨——从最初冲进alaxa.com排名10万开始,排名最高曾经蹿升至1.6万以内,目前稳定在2.1万上下。很多人都告诉我说Alaxa是不准确的,这个我也认同。不过,如果我想要知道可比较的数据,基本上也只有这个可供参考(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我想把xiaolai.net与A网站比较的话,那么,如果Alexa不准确,这意味着说,对xiaolai.net和A都同等程度地不准确,而某种意义上,尽管绝对值没意义,但是比较却可能有意义。)
xiaolai.net这个域名是2002年一月份注册的。算算,到现在已然有七年多的历史了。当时我刚刚到新东方教书,搭建了个网站,放一些资料供课堂上的学生下载——可以点击这里查看当时的页面截图(waybackmachine.com)。
一晃好几年过去,直到2006年年末的时候,我在xiaolai.net这个域名下搭建了一个WordPress,开始学着写博客,并给自己的博客起了个名字叫“Non-Professional”,因为我这一辈子做的所有事情都不是“科班出身”——上大学我学的是会计,结果这辈子一天的会计都没做,一毕业就去做了销售;再后来回老家蛰伏三年(那时老爸重病)之后,来到北京应聘新东方(这是我这一辈子唯一一次找工作),之后一教就教了六年,直至2007年夏天正式辞职……反正,我一直是用专业的态度去做并不是自己的“专业”的事情,所以就取了那么个名字。
现在回头看看,那时候并不是很懂得怎样写博客文章,很多滥竽充数的东西——尽管我是教写作的(竟然也一直很令人惭愧地被评价为最好的老师)……那个时候,网站的Alexa排名我也看过,大约是在八九十万左右,也没有什么意义。我猜来看的大抵上是课堂上的一些学生,除了他们,也不可能有别人。
2007年元旦前,我申请辞职,当时说好2007年寒假班是最后一期班。于是,大约在春节前后开始动手写一个关于时间管理的系列文章,因为我觉得我这么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看到学生失败根本就不是英语问题,也不是什么智商问题,几乎全部是时间管理不善造成的。所以希望能够把很多重要的建议写在网上,让更多的人看到——离开新东方之后,再有那么大的课堂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其它的培训机构总是在宣传“小班优势”,其实是个笑话。开培训学校的人都知道大班才赚钱,宣传小班优势并不是因为小班真的更有优势,而大抵上是因为招不到那么多学生开那么大的班……)。然后就开始天天写啊写,每天都要写上两三千字,后来几经修改,就有了即将要出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人们很好玩,总是觉得一个人离开他原本的工作单位一定要有什么委屈、愤恨才行(潜台词是,要么怎么干得好好的却要离开呢?)——事实上,我离开新东方只不过是因为该走了而已,没有任何其他值得一提的原因。可是问“你为什么要离开新东方”的人实在太多了,于是干脆写了一篇《有感于“有感于李笑来离开新东方”》。这个帖子令我印象深刻,因为我突然感到博客是个非常特殊的表达途径,至少于我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其实,最终我到了2007年的8月底才算正式辞职,而后也没有因为离开新东方就成了新东方的敌人,2009年的寒假,我还应邀去客串了两个走读班的TOEFL写作课程讲授。而五月份要出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运用心智获得解放》,老俞同学还为之写了一篇序《希望时间也是我的朋友》……
话说回来,当我把关于时间的那个系列(最初叫“管理我的时间”)写完的时候(大约是2007年5月份),我的博客流量已然没有发生什么实质的变化。倒是提升了一点点,排名爬到了大约65万左右。实在是不值一提。有一天,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个人,叫霍炬。其貌不扬的他(比我帅)是个狠招姑娘喜欢的男生,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个罕见的交游甚广的人。一块儿吃饭的时候,他最得意的一句话是(身子往后一仰)“你们这一桌子的人都是因为我才相互认识的……”。霍炬同学就是Malcolm Gladwell在“Tipping Point”中所说的那种典型的“connector”。他就是那种整理通讯簿要花上一整天的人。按照Malcolm Gladwell的说法,口碑传播最依赖三种节点,分别是salemen, connectors, mavens。某种意义上,霍炬同时也是“Maven”,因为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很多人的好朋友,就是因为他能够帮人家解决问题。我想我的博客流量蹿升的起点就是认识霍炬的那天。从那时候开始,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的Blogroll上渐渐多了一些链接,基本上都是在互联网上比我更有影响力的人(我说的是真正的影响力,而不是新浪名人那种影响力),比如郝培强、余晟、韩磊、郭启睿、徐宥、车东、周筠(周筠老师也是典型的、超强的“connector”)、阿朱、刘未鹏……他们向身边的人推荐《把时间当作朋友》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且越来越强……
口碑传播的速度最初是很慢的,慢到几乎体会不到的地步。反正我天天在写。写着写着,自己就醒悟了;写着写着,自己就进步了。读者的留言成了我最宝贵的资源。直到2008年10月份,流量暴涨,Alexa排名冲进2万以内的时候,我才忽然注意到高流量的意义。应该是有两个因素造成了流量的“暴涨”。1) 口碑传播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想想,其实耗费的时间也不长,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到那时候也只不过一年半的时间),这是内因;2) 2008年9月底,我在浙大做了两场每场近两千人的讲座,这是外因。
忽然有一天注意到自己的网站排名攀升得如此“离谱”的时候,我才想起来应该在自己的网站上添加Google Analytics的代码,监测一下自己的流量、来源之类的指标。一开始监测,才发现跟自己想得完全不一样。我的网站上访问量最高的一篇文章竟然不是我自己写的!是一篇叫做《10分钟让你全面了解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从和菜头那里转贴过来的文章。真是令人汗颜。这篇文章差不多在两三个月里一直稳稳站在访问量排名第一的位置。
大约在2008年12月份的时候,我的“博文强志”栏目里(用Gregarius搭建,管理密码是公开的,登录名和密码都是“share”,我特意注明“请务必添加您确实认为优秀的博客……谢谢!”)不知道是谁添加了个叫做“关注CF穿越防火线”的博客(迄今为止它的alexa排名依然是500万以下),内容是我完全不懂的一个游戏的外挂下载之类的东西。从Google Analytics的后台数据来看,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每天竟然会给xiaolai.net带来超过5000个独立IP的访问量,几乎都是通过百度搜索“CF外挂”过来的,Google搜索过来的几乎没有。
几个莫名其妙的因素使得我的博客成了个流量很大的网站,而后Google的反应是把xiaolai.net上的内容当作权重相对较高的内容。从差不多2009年年初开始,基本上只要是我在xiaolai.net上写的文章的标题,拿去到google上搜索,就肯定是排名1~3之间,或者起码排在第一页。比如,“浙大讲座”就排在第三,前两个是土豆网的“于丹浙大讲座”,不是比不过于丹,而是比不过土豆网——土豆网流量大,内容被认为权重更高(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于是,我发现我竟然有资本运用一些所谓的“SEO”技巧了。比如,在一定程度上做做标题党。如果是一年前,我做标题党显然是无用且无聊的,现在却真的可以了。只不过,我想明白一个道理,“标题党”不应该像什么浪网或者什么涯论坛那样写给下流无聊的人看,而应该写给搜索引擎看。写给哪个搜索引擎看呢?我琢磨了半天,决定写给Google看,百度那东西我实在是琢磨不明白。
“提高效率的最有效方法——克服拖拉”,这个题目,就是写给Google看得“标题党”作品。我现在Google上搜索了一下“提高效率”,发现自己的文章很难挤进搜索结果第一页,因为我不想写关于“GTD”之类的话题。于是我想了想,如果用户搜索“提高效率”,那么他们还可能搭配什么词汇呢?我觉得可能是“最有效”,或者“方法”,所以,就拼凑出这么个标题“提高效率的最有效方法”。几个小时之后,果不其然,搜索“提高效率 有效”,我的文章排在第三;搜索“提高效率 方法”,我的文章排在第二页开头;要是搜索“效率 拖拉”,那就是排名第一。我觉得我的领悟能力也就这样了,一个下午的思索,得到这么个所谓方法,已经基本知足。(当前这篇文章的标题“打造博客流量的秘密”,某种意义上也是给Google写的“标题党”作品)。
我还以为如此下去,我会很快冲进Alexa排名一万以内。一转眼几个月过去,再次发现事实并非如此。2009年元旦开始,流量开始稳定,不再突升,而Alexa排名却开始忽高忽底,高的时候没有冲过历史最高点,低的时候干脆是“No Data”。至此,只能得到的结论是,流量这东西,我控制不了。某种意义上,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它跟命运一样,不一定对那些更努力更勤奋的人更好,并且好命需要好运气,哪怕是莫名其妙的运气。想明白这点之后,我从去年年底至今持续好几个月的对流量和排名的兴趣彻底消失,只留下四个字,“爱谁谁吧!”——该干嘛干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