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不该滥用自由的名义

嘿,谁说过的:”不自由,毋宁死”。有谁来综观式地评价1960年代的全球学生运动?
From: 刘仰
Sent: Saturday, June 13, 2009 1:06 AM
Subject: 不该滥用自由的名义

看了一部英国的老电影,西元1968年拍摄的《如果》(IF….)。导演是林德赛,男主角是马尔科姆,该片也是马尔科姆的成名作。西元1969年,《如果》获得戛纳奖。但是,英国政府对法国为这部电影颁奖表示抗议。当年这部电影挺热闹的,被称为”史诗”、”经典”,据说美国导演科波拉看了五遍,可见这部电影在西方的影响不小。
先简单说一下这部电影的大致内容。故事发生于英国的一个寄宿制公立学校,学生的家庭条件都不错,整整齐齐的西装革履制服(男校,没有女生)。显然,这样的学校,管理是非常严格的,除了严肃的校长、老师外,还有教会人员,学生自然就被要求规规矩矩。但是,学校里并不光明,学生颇为压抑,互相恶作剧,同性恋倾向,还有体罚等等。于是,三个男学生自发决定要反抗。而所有的反抗,用学生的话说,就是争取自由,一个漂亮的、无可挑剔的、难以指责的、美丽的、”文艺腔”的口号。他们开始为了自由而做出的反抗,属于小打小闹,比方说到学校外面偷摩托车,追女孩子;在学校内顶撞学长等。这都是在追求自由的名义下进行的事情。当然,被学长打屁股时,被打的人都必须向打屁股的人表示感谢,但这已经在三个男学生的心里埋下了仇恨,种种的不自由,导致了这些仇恨。为了自由,就要解决这些仇恨。
有必要说一下这部电影的时代大背景。西元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世界各地都爆发了学生运动,波兰、捷克、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等等。美国在这一时期,嬉皮士运动与反战运动相结合,声势也非常浩大。当时中国的学生运动,不用多说了。西元1968年5月,法国的学生运动与社会各界相结合,差点颠覆了法国政府,被称为”法国的文化-大革命”。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当时席卷全球的学生运动,几乎都把主要矛头对准美国,不论是中国、法国,还是美国自己。比方说,法国人提出一个口号,”要作爱不要作战(Make Love Not War)”。显然,美国在越南的战争,是当时世界性学生运动的重要原因。顺便说一下,对中国在那个年代的学生运动的认识,还很少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当然,”法国的文化-大革命”之所以重要,原因还在于,它不仅仅为了反战,更提出了很多资本主义制度性的问题,例如高等教育体制,反对把学校变成职业教育机构;再比如消费主义,反对把人变成消费的奴隶,等等。切-格瓦拉成为世界性的革命崇拜对象,也在那个时期。
英国电影《如果》的拍摄,就是在”法国文化-大革命”之后开始的。导演说,他看到报纸上的照片,法国学生在巴黎筑起街垒,与政府军事力量对抗,有些法国学生还爬到房顶上,进行暴力活动。导演林德赛说,这些照片在他看来,仿佛就是电影剧照。西元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面临的众多问题,的确给了西方青年人进行反抗的很多具体对象。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一个自由的社会,因此,世界性的年轻人的反抗,都在自由的名义下进行。这没什么不对,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那么,电影《如果》在小打小闹地偷东西、泡妞之类的反抗之后,最终又是如何反抗的呢?
影片《如果》的后半部分,这个英国寄宿公立学校在导演手中同时变成了一个军校。三名决心为自由而反抗的学生,在一天夜里,潜入教学行政部门,先是捣毁了很多教具,然后他们发现储藏军火的地方。随后的场景转到学校毕业典礼,校方请来了一位将军。将军说:现在到处宣扬自由,否定传统,弄得英国社会人心涣散,一团糟,……将军的话还没说完,礼堂开始着火,人们跑出礼堂。三名男学生加一名他们在校外认识的女孩子,在楼顶上向人群开火。他们使用手枪、冲锋枪、机关枪、手榴弹、迫击炮大开杀戮,最终还打死了校长。整个场景,与”法国文化大革命”时报纸上学生在房顶上的照片非常类似。这就是在追求自由名义下干的事情,尽情地破坏、杀人。
《如果》这部电影的英文标题是《IF….》,仔细数一下,”if”后面的”点”是四个,而不是常见的三个或六个。导演林德赛当时非常在意媒体报道时,把四个点搞错。为什么?因为为了追求自由而在楼顶上大开杀戒的,一共三男一女四个人。因此,西元1969年,在一年前刚刚经历了”法国文化-大革命”的戛纳电影节上,法国人授予这部电影大奖,是有其时代背景的。而英国政府抗议法国的做法,也是有道理的。关键就在于双方对于”自由”的看法不同。比较而言,英国相对保守,不喜欢过度的自由造成对社会不利的局面,而法国人对于自由的热爱,比英国人强烈得多。最终,戛纳奖授予这部电影,使得在”自由”的名义下可以为所欲为的观念,再次占据了西方社会的上风。这样的结果会带来什么影响?
前文说到,这部电影美国导演科波拉看了五遍,显然,这部电影对于科波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们不能肯定地说,现在的美国青少年都看过这部电影。但是,戛纳奖的授予,使得电影《如果》的主题得到了西方主流社会的认可,从而影响了很多人,这是可以肯定的。几十年间,这些人再以其他的方式,将这个自由主题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下一代,因此,当我们看到、听到美国校园里不断响起杀人的枪声,我们不得不联想,这部电影的主题与如今的校园枪声、校园暴力有着潜移默化的关系。很多事情就这样草蛇灰线地联系着。当人们为自由尽情宣泄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过度张扬的自由,把自由放到绝对化的地位,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从理论上说,任何自由难道不都是有前提的吗?把空洞的自由当成绝对真理,多少恶行都在它的名义下滋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