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留言板
在 今天的科技新闻学会年会上,来自中科院空间中心的科学家为与会者讲述了中国空间工程的情况,也提到比起火箭发射和卫星上天,科学观测方面的成果还有待提 到。在随后的提问讨论中,笔者也从科学报道的角度回应了这种情况。笔者指出,在这次探月工程的报道中,前一阶段的发射火箭、卫星轰轰烈烈,而到了近两天各 种科学探测器开始打开工作,真正的科研开始了,媒体的热度已经锐减。这体现了我们的科技新闻(如果笼统地把探月工程的报道都称之为科技新闻。实际上,在很 多媒体,派去报道探月工程的都是平常写要闻的大腕记者,而不是边缘化了的科学记者)重在报道那些取得成就的技术,而轻于报道以探索未知对象作为首要特点的 科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航天事业中技术发展(载人航天、火箭载重提高、卫星安全抵达月球轨道)要远远强于科学发展(如观测空间射线)是一致的。
但是仅仅指出这一点并不够。我们要进一步反思,当新闻(包括科学新闻)的着重点在于宣传的时候,载人航天、卫星抵月等技术成就也就更适合成为报道 的热点,因为这些技术成就是确定的、是激动人心的,而后面的科学探测阶段,则充满未知因素,可能观测不倒预料的结果,可能观测到的结果在科学家中无法形成 统一的意见,可能科学界对此充满争论,总之,很多内容是不适合作为宣传的。实际上,在数量锐减的关于探月工程科学阶段的报道中,大量的篇幅也还是留给技 术,如探测器如何巧妙的打开(又是一个可以宣传的技术成就)。
然而,如果科学新闻的目的与科学探索一样,不是宣传成就,而是激励人们对未知的探索和对真理的追求,那么就探月工程而言,科学新闻更加关注的,也 正应该是那些探索过程中的科学内涵,其中就包括那些可能的失败以及不确定性,也包括科学界对观测结果的争论和辩论。当然,作为面向大众的科学新闻,表述的 方法不能向科学论文那样专业。
但是必须承认,这样的科学新闻有很大的障碍。其中包括难以获知详尽的情况、记者的知识能力不足,难以与科学家对话等等。而从我们的宣传体制来讲,对于不确定性的东西,也是能不讲就不讲,缺乏对公众的沟通。另一方面,大众的关注度也在降低。
可是作为科学记者,如果报道这个题材,我们还是有责任来努力克服这些困难。科学的进程不是线性的,报道科学家们的争论、甚至报道可能的观测失败, 也正是要帮助公众理解科学探索的真谛,确立他们理智的思考。也许有一天,当我们科研院所和科技工程负责向媒体沟通的部门,不再叫宣传部,而改成公众信息部 的时候,我们的科学新闻也就成为了上述意义上的真正的科学新闻。
]]>